自然散步 在四明山溪流水下探秘
说实话,以前我和家人也爱点、爱吃溪鱼这道菜,它几乎成为在山里吃饭的“标配”,但近几年我开始劝身边的人,尽量不要吃溪鱼了。真的怕,再吃下去,这种小鱼要被我们吃绝种了。
今年夏天,我又突发奇想:宁波四明山的溪流中,可以拍到哪些水下生物呢?这些小鱼小虾,生活得还好吗?
四明山的溪流 本文图均为 张海华 摄
越来越少的溪鱼
我曾参观过一些农家乐的厨房,发现被食用的溪鱼的种类有多种,但以下面3种鱼为最多:光唇鱼、尖头大吻鱥(音同“桂”)和宽鳍鱲(音同“猎”)。
光唇鱼俗称石斑鱼,属鲤形目鲤科,在中国南方分布较广。这种鱼比较好认,多数个体的身上有几道平行的黑纹,特征很明显。前些年,光唇鱼在宁波的溪流中很多,它们栖息于多碎石、砂砾的清澈溪流中,喜欢在石块之间转来转去以觅食。它们胆小而灵活,要拍到其灵动的身姿,得十分耐心。通常,我先坐(或趴)在水边,把防水相机放入水下,等惊散的鱼儿忘记危险又游到身边的时候,再悄悄移动相机,构图、对焦,完成拍摄。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过度捕捞,光唇鱼正越来越少,有的溪流甚至几乎绝迹。今年6月,我到宁波奉化采访,听山里人说,个别不法分子甚至采用电鱼、毒鱼等手段来捕捉溪鱼,导致鱼子鱼孙全部覆灭。
宽鳍鱲
相对而言,尖头大吻鱥的数量还算多一些,不过也是以细小的幼鱼居多,成体明显偏少。今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对宁波影响巨大,以致台风过境后好几天,四明山溪流中的水还是又大又急。等水势变小后,我到龙观乡的山区溪流中夜拍,发现局部的水还是比较急——比如有大石头处——但就在这样的地方,一群尖头大吻鱥还是在奋力游动,力争上游。它们几乎都是只有三四厘米长的幼鱼,不大怕人,最多在相机入水的时候稍稍游开一会儿,但马上又会聚拢过来,在镜头边游来游去。
8月底,我到龙观乡雪岙村的溪边夜拍,发现一条长约10厘米的宽鳍鱲静静地待在石头边。我把相机放入水下,轻轻调整好水下补光灯的角度,当光从侧面照到它的身体的时候,我从相机屏幕上看到,它的侧面的蓝色明显变得更加艳丽了,十分好看。后来请教了朋友,方知这是一条正在发情的雄鱼。
河埠头寻鱼踪
上述的拍摄,都是在溪流的中上游。那么在下游的河埠头,又能见到什么鱼呢?犹记得,童年时,在老家的河埠头淘米,常能看到很多小鱼围拢过来,吞食碎米粒;也曾在夜晚打着手电,到河埠头看各种小鱼们出来觅食。
今年夏天的晚上,我也曾多次到宁波鄞江镇的樟溪的河埠头拍鱼,仿佛是为了重温童年的美好时光。那一段的樟溪,宽阔如河,只要不是在暴雨之后,水流通常很平稳,溪床多为细沙。在那里,最容易见到的是真吻虾虎鱼(又叫“子陵吻虾虎鱼”)和中华花鳅。
真吻虾虎鱼隶属于鲈形目虾虎鱼科。所谓“虾虎鱼”,顾名思义,就是吃虾的“老虎”,可见这是一种比较凶猛的小鱼,故有人送其雅号叫“花衣小霸王”。前段时间买了一本题为《身边的鱼》的小书,书中对虾虎鱼有比较简洁的描述:“虾虎鱼在外形上有着一些共同特征,圆滚滚的身形,一双眼睛位于头顶上方,眼大口阔,圆形尾鳍,背鳍分化成前后两片。最奇特的是它们的腹鳍,一对腹鳍在胸鳍下方复合成一体,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吸力的吸盘,这使得虾虎鱼可以如同蜘蛛侠般吸附在水中的物体之上。”
真吻虾虎鱼
在四明山溪流中,最常见的虾虎鱼就是真吻虾虎鱼。这种鱼的特征也很明显,那就是头部具有蠕虫状的褐色斑纹。在樟溪的河埠头,由于常有村民来洗菜,留下不少残渣,故常有鱼虾过来觅食。真吻虾虎鱼总是静静地趴在水底的沙子上,或吸附于石块上,企图突袭路过的小虾米。不知道它们是天生胆子大,还是对自己的伪装色很自信,经常我的手指或相机已经快碰到一条鱼了,这家伙还是懒洋洋的一动不动。偶尔惊觉,才会一甩身,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中华花鳅数量很多,但胆子极小,通常相机稍稍靠近一条,它便一扭细长的身子,在水下扬起一团沙雾,利用“沙遁法”逃之夭夭了。有一次,我没有下水,而是趴在河埠头,将相机探入水下,安静地等了好久,这些头部看上去有点“贼眉鼠眼”的中华花鳅才慢慢游到了相机附近。只见它们贴着水底慢慢游动,似乎在一口接一口地吞食细沙,实际上它们是在滤食沙中的食物碎屑和藻类。仔细看,其实它们的身体的斑纹也很美,称之为“花鳅”也算是名副其实。
“贼眉鼠眼”的中华花鳅
绰号“闪电”送给蝾螈
除了鱼类,在溪流中,自然还能见到其他不少水下生物,如溪虾、溪蟹、水生昆虫,当然还有两栖动物。溪虾与溪蟹都喜欢吃小动物的尸体,似乎扮演着水中清道夫的角色。8月底,我在雪岙村的溪中拍鱼时,曾见到多条死去的红头大蜈蚣的尸体,后来忽然见到一条蜈蚣仿佛在水底蠕动。当时颇为吃惊,心想它怎么可能还是活的?再仔细一看,原来是旁边有只虾正竭力拖动着体长是它的好几倍的猎物的尸体。我的接近,把虾吓了一跳,只见它赶紧松开钳子,躲到了石缝里。我也很识相,马上走开了,以免进一步妨碍它享受美餐。
虾正在吃死去的蜈蚣
常被我惊动的,还有蛙类。溪边最常见的是天目臭蛙,一旦受惊,它便快速跳走,有时会遁入水下,趴在石缝间或小石头的底下。搞笑的是,它往往跟鸵鸟一样,顾头不顾脚,以为把头部塞入石头下就算了事了。最有趣的是,我若轻轻把它头边与脚边的石头拿开,它竟依然不逃走。
6月初,正是凹耳臭蛙抱对繁殖的时候——这是一种会使用超声波通讯的珍稀蛙类——我在溪中行走的时候,惊动了一对正抱在一起的小夫妻。只见雌蛙背负着明显小一号的雄蛙,跃入水底,长时间趴在水下不动。这倒是给了我从容布光拍摄的好机会。
雌蛙背负着明显小一号的雄蛙
那天晚上运气很好,不仅拍到了凹耳臭蛙,还拍到了一种小“娃娃鱼”,即秉志肥螈。这种蝾螈虽说相对常见,但由于其胆子很小,稍受惊扰便钻入石缝或躲到深水区,故想拍好它也不容易。那晚在浅水区见到一条,我没有马上去拍,而是在它前面蹲了下来,等它慢慢游到我身边时才开始拍摄。哦不,与其说它是在游动,倒不如说它是在水底缓缓行走。
秉志肥螈
它行走的动作缓慢到什么程度?大家若看过动画片《疯狂动物城》,相信一定会对那只名叫“闪电”的树懒印象深刻,对,在不受干扰的时候,秉志肥螈的动作之舒缓,还真可以与那“闪电”有得一拼。
至于水下的昆虫,最常见的当然是水虿,也就是蜻蜓的稚虫。它们通常呈暗褐色,身体比较扁平,当它一动不动隐伏在水底砂砾上的时候,就极难发现它。不信?那就考考你的眼力,下面这张照片中有一只水虿,你需要几秒钟才能发现它?
水下“探秘”窘态百出
最后附上拍摄的幕后花絮。
想要拍到上文说的这些小家伙,难度还是不小的。虽说我有十几年的野外自然摄影经验,其中包括多年的夜探溪流的经验,但那都是在水上拍照,我从未尝试过专门的水下摄影——无论是器材、经验,我都没有。
先说器材。考虑到暂时还不想把水下摄影这件事“搞大”,因此我没有去买专业的潜水衣——穿上后像个蛙人一样进入水下——而是只买了一条裤管及腰的涉水裤。自然,我也没有给自己的单反相机买昂贵的防水壳,而是采用最经济的入门级的器材配置方案,即用奥林巴斯的一款小型防水相机加水下补光灯来拍摄。但这个方案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即由于这款相机没有翻转屏,当我把它放入水下拍照的时候,经常看不清屏幕(除非是镜头朝下、屏幕朝上),导致难以取景、构图和对焦,很多时候只好盲拍,导致成功率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年5月底,我买了最新上市的索尼“迷你黑卡”相机,这台只有火柴盒这么大的相机,不但具有水下十米的防水性能,最关键的是,它具有翻转屏,而且在屏幕上翻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在水下正常使用!
那么,这个“穷人版”的水下摄影方案的实际效果如何?说起来真令人啼笑皆非。
首先,关于那条涉水裤,在我第一次弯腰,并伸长手臂将相机放入水下的时候,由于臀部也在尽量压低、压低……终于不知不觉已无限贴近水面,当我直起腰来的时候,忽然觉得腿部一阵清凉,原来,早有两股溪水灌入裤筒,直抵脚下。才刚拍呢,膝盖以下几乎已经湿透。那天晚上,我独自溯溪到半夜,上岸换鞋的时候,发现双脚已经被浸得发白。
还有一次,我在溪流下游的河埠头拍鱼虾,为了取景的方便,我没有下水,而是整个人趴在水边的石板上,将相机轻轻伸入水下,静候鱼儿经过。我全神贯注,鼻尖已经贴着水面,嘴唇也不时“轻吻”清澈的流水。当我腰酸背痛到难以忍受而站起来的时候,忽然发现胸前的衣服也已经吸饱了水!无奈之下,只好脱掉衣服,赤膊穿过溪畔的村庄回家,幸好时近午夜,无人发现狼狈不堪的我。
再说相机。那款防水的“迷你黑卡”固然有了翻转屏,但实际使用起来,还是有两个明显不足:一,屏幕实在太小,在水下拍摄小鱼、小虾或小蛙的时候,经常难以看清拍摄对象;二,相机的最近对焦距离远不如奥林巴斯的那款相机,因此在企图贴近拍摄时,难以做到准确对焦。
溪蟹
最后还有点小感慨。在拍这些鱼虾的时候,我常想起《庄子·秋水》中的那段著名的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且不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谁负,我想,溪鱼若能“出游从容”,就算不能说是人之所谓快乐,至少,我想它们是安全而自由的——有大山,有溪水,而无人侵犯,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