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月研制到首飞 中国拟用「歼-31」组空军战斗机群

▲「歼-31」战机示意图。(图/翻摄自香港文汇网)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中国第二款隐身战机「鹘鹰」(歼-31)从研制到首飞,只花13个月便写下大陆军机研制的新记录,使中方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拥有两种第四代级别以上战机的国家,符合领导人习近平的强军目标。根据研制团队沈阳飞机工业集团说法,当年特别组建新机快速试制中心,同时成立联合工作团队力求在最短时现内完工。

根据了解,「鹘鹰」战机是沈飞集团着眼未来国防建设需求的「重点开发项目」,针对国际市场需求采用全新设计、自主研发的第五代双发中型隐身战斗机,不易被雷达侦测作战半径大载弹能力又强,可谓综合保障能力优异等特性。这款飞机的研制成功将促成中国形成高低搭配的战斗体系,对空军整体战力有着巨幅提升。

▼「歼-31」试飞成功。(图/翻摄自香港文汇网)

由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组建于1951年6月底,是为中国航空工业发祥地之一,更被外界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为了赶工打造「鹘鹰」,除了组建新机快速试制中心以及组成联合工作团队,更采取厂、所、院校联合试制的工作模式,按照「共同开发、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四共原则」进行联合试制,等现阶段的试验目标成熟再行投入下一阶段。

根据了解,厂所之间还建立协同工作平台,实现飞机设计与制造的有机结合,涵盖工程数据发放接收、产品数据构型管理到工程更改审签流程管理、产品有效性管理,推进了厂所数据无纸化网路化和数据实时共享,实现数据源唯一缩短研制周期,促进技术状态管控水平的提升,同时降低试制成本可谓「事半功倍」。

▼「歼-31」模型。(图/翻摄人民网

中心方面则是施行装配集成管理模式,有别以往的传统专业分工形成临时联合制造团队,在部、总装阶段调集部总装专业厂的力量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包分包的管理模式执行工作,并且承担相应的技术、质量、进度责任共同完成飞机的各项装配集成工作。

总体而言,「管理模式的创新」大幅缩短了「鹘鹰」战机的研制时间,只花3个月便完成详细初步设计、6个月内完成全机制造数据集发布、13个月即实现从研制到首飞的惊人工程进度。不过若与已经正式服役的「歼-20」战机相比,「鹘鹰」的发展更为扑朔迷离,主因在于建设方案一直无法取得军方授权,只好自行筹备研发资金。由于「鹘鹰」战机在2014年珠海航展的试飞过程当中尾部一度冒出浓浓黑烟导致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解放军或是国外买家均感到兴致缺缺连带影响市场销路

▼歼-31起飞时机腹冒烟照。(图/取自陆媒龙之梦网)

直到2016年12月底,新型「鹘鹰」首飞之后才又重新燃起外界的高度兴趣,更有专家直言,「『歼-31』有望成为中国下一代全新的舰载机型!」甚至美国的《大众科学》杂志也曾表示,「沉寂近3年之后『歼-31』再度频繁亮相,显示它终于修成正果,未来可能配置新型的『涡扇-17』发动机,进而拥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具备高速优势,这些都是美军『F-35』战机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