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无纸化实时共享 沈飞歼-31从研制到首飞只花13个月

▲FC-31(歼-31) 。(图/翻摄自中新网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作为中国第二款隐身战机的歼-31,确立为针对国际市场需求所做出的设计沈飞集团近日透露,当年为了快速执行「鹘鹰」项目,特别组建沈阳新机快速试制中心,组成高效运转的联合工作团队,一举在13个月实现首飞的一系列的设计、制造速度,创造中国军机研制的新记录

人民网》报导,「鹘鹰」飞机航空工业沈飞着眼于未来国防建设需求,积极探索航空武器装备研发体制改革,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全新设计、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双发中型隐身战斗机。具有雷达可探测性低,红外辐射特性低,作战半径大,载弹能力强,综合保障能力优异等特点。该机的研制成功,可使中国形成高低搭配的四代机战斗体系,并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同时拥有两种第四代战斗机的国家。

航空工业沈飞组建于1951年6月29日,是中国航空工业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为了实现鹘鹰项目「快速试制」的基本要求,沈飞组建沈阳新机快速试制中心,整合内部资源,组成高效运转的联合工作团队。其中心采取厂、所、院校联合试制的工作模式,按照「共同开发、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四共」原则进行联合试制,成熟一项安排一项。

▲歼-31「鹘鹰」2.0试飞照。(图/翻摄自大陆军事网站

报导指出,厂所间建立协同工作平台,实现飞机设计与制造的有机结合,涵盖了工程数据发放接收、产品数据构型管理到工程更改审签流程管理、产品有效性管理,推进了厂所数据无纸化网络化和数据实时共享,实现了数据源唯一,缩短研制周期,提高技术状态管控水平,降低试制成本

中心则采取装配集成管理模式,打破以往的传统专业分工,形成临时联合制造团队。在部、总装阶段,调集部总装专业厂的力量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包分包的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并承担相应的技术、质量、进度责任,共同完成鹘鹰项目的装配集成工作。

报导强调,管理模式的创新,大大缩短鹘鹰的研制时间。3个月完成详细初步设计、6个月完成全机制造数据集发布、13个月实现首飞的一系列的设计、制造速度,创造中国军机研制的新记录。

▼歼-15舰载机及歼-31「鹘鹰」战斗总设计师孙聪。(图/翻摄自中新网)

事实上与目前已经正式服役的的歼-20相比,歼-31的发展路程显得铺朔迷离,其最大主因就是该方案未能获得军方认可,便只能自筹资金进行发展。2014年珠海航展飞行时发生巨大尾部冒出浓浓黑烟窘况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解放军还是国外买家都没有表示兴趣,这使得歼-31项目一度面临下马。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2016年12月26日,「鹘鹰2.0版」进行首飞后,外界才重新对这款战机有了诸多讨论,包含该机很有机会成为中国下一代全新的舰载机型。美国《大众科学》也曾分析,歼-31在沉寂了近3年后再次频繁亮相,说明该项目终于「修成正果」,未来将可能配置新型的涡扇-17发动机,使其具备高速优势,也同时拥有超音速巡航的能力,而这是美军F-35都不具备的能力。

▼歼-31在2014年珠海航展飞行时冒黑烟。(图/翻拍自凤凰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