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ARS到COVID-19 张金坚:病毒无法歼灭 只能共生

图为2003年署立桃园医院院长张金坚引用国外医学杂志报导,指称大陆抗SARS输台湾很多。(中时报系资料照片)

早在1937年,Beaudette与Hudson首次证实在鸡身上找到冠状病毒,而以Beaudette为名,之后在老鼠与猪身上的冠状病毒相继被发现,直到1950~1960年代,科学家才在人类身上发现冠状病毒;这些冠状病毒的特性就是狡滑善变,当环境改变时,病毒基因复制过程易发生错误,导致RNA变异而演变出新的病毒株,借此适应新的环境。

在1950~1960年时,只有两种人类冠状病毒,分别是OC43、229E,但症状很轻微,只有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不致于因感染而死亡,所以不受重视。到了2002年11月,出现了第一个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冠状病毒SARS,原本SARS只寄生在蝙辐身上,但靠着果子狸(或麝香猫)当跳板成功侵入人体;当SARS病毒进入人体后,进驻健康的细胞,并利用它开始复制,以最快的速度在人体内扩散。

台湾在2003年3月受SARS肆虐

台湾在2003年3月中旬,出现第一个SARS病例,一位在大陆经商的台胞返台后发生发烧、肌肉酸痛及头痛等类似流行感冒症状,后来相继发生肺炎及呼吸衰竭,他的太太及儿子也陆续得病。同年4月中旬,香港淘大花园的一位居民来台探亲,掀起台湾社区感染的浪潮,也将台湾几所医院的感染管制成破口。两个月内出现将近700名的病例,并造成84人死亡,其中包括6位医护人员

当时本人刚由台大医院借调署桃医院担任院长才半年,又同时兼任桃园疗养院院长,加上桃园机场也是当时的责任区,必须支援机场筛检的工作,身负坚守国门的重责大任。当时以医院为家,紧绷神经,加上口罩及负压病房不够,全国陷于紧张状况,但医护人员虽处于危险职场,仍然收起情绪坚守岗位,没有丝毫怨言。

SARS期间,当时的桃园县长朱立伦先生前来访视医院工作同仁。(张金坚教授/常春月刊提供)

此外,急诊处之室外发烧筛检站的工作同仁,更要长时间穿隔离衣、配戴N95口罩,尽管闷热难受,仍有许多护理人员奋不顾身志愿前往;而麻醉科两位医师主动加入非常危险的气管内管插管工作,展现为SARS战役搏命付出之勇气与毅力,着实令人动容。当时桃园县长朱立伦先生及卫生署陈建仁先生也不辞辛劳,前来访视与关心,并为同仁们加油打气,当时本人与各科室主管每天举行抗疫会议讨论疫情,并做出即时之因应措施,使我们免于造成院内感染。

SARS期间,当时的卫生署长陈建仁先生不辞辛劳,前来关心医院同仁。(张金坚教授/常春月刊提供)

而且将收集的国内外文献及院内的处置流程,编撰国内第一本《抗SARS战役医院总动员》一书,回想起来,真要感谢的是院内同仁团结一心、无惧疫情,并积极抗疫,才能完成此次艰巨的任务。

编撰国内第一本「抗SARS战役医院总动员」一书。(张金坚教授/常春月刊提供)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席卷全球

在SARS过后,由于来去匆匆,全世界根本没有研发疫苗及抗SARS病毒的药物,而至2012年出现中东呼吸症侯(MERS),则是第二种威胁人类生命的冠状病毒,由于症状十分猛烈,SARS的死亡率是10%,MERS却高达30%,因为宿主死亡得太快,传播力不如SARS强,就这样的消失。

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非同小可,从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市发现病例,引起全球关注而后相继扩展传播,世界卫生组织于3月15日宣布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23日,全球确诊已增至260万人以上,死亡人数超过18万人,死亡率约6.9%;而且欧美国家到目前为止,仍持续延烧。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西班牙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义大利次之,所以,疫情仍然非常严竣,世界各国均卯足全力,积极因应抗疫。

冠状病毒英文原名Corona virus(简CoV),其球状结构外层是一群棘状突起的蛋白质(S-Protein),外观似皇冠因而得名;这种棘突蛋白质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人体内特殊细胞的锁,进而造成感染。从2020年1月,就知道此新型冠状病毒是单链RNA,约3万个基因密码,其棘突蛋白质与已知的蝙蝠冠状病毒以及SARS冠状病毒有高达88%与79%的相似度,因此推断此病毒来自蝙蝠;此病毒的这把钥匙,刚好可以控制人类呼吸道细胞的ACE2(血管收缩素转化酶2)这副锁,且比SARS病毒更能使钥匙与锁吻合,因而造成病毒复制进而导致肺炎,危及生命 。

COVID-19的结构示意图。(张金坚教授/常春月刊提供)

其实,从2019年12月中国疫情爆发不久,相关科学家便对COVID-19基因组进行测序,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学者,根据这些测序数据探索COVID-19的起源与演化方式,发现COVID-19的受体结合区域(简称RBD)及独特骨架,与蝙辐突刺蛋白、穿山甲发现的相关病毒极为相似。

研究团队认为COVID-19最可能的起源有二种:第一种情况,病毒在非人类宿主自然演化成目前的状态,接着跳向人类;第二种情况则是病毒的非致病版本,先从动物宿主跳向人类,才在人群中变为目前的致病状态。团队预测,不管上述何种情况,待此次疫情结束后,将来还是有再次爆发的可能性。

2019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示意图。(张金坚教授/常春月刊提供)

有对抗病毒药物吗?什么时侯有疫苗呢?

到目前为止,针对各种冠状病毒并没有治疗药物,研究抗病毒的药物可分二类,第一类是抑制病毒复制,第二类是针对宿主的细胞机制选择性增强或抑制。第一类需要克服病毒的快速突变;而第二类则需要考虑是否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之药物,各国相关学者如火如荼地进行临床试验,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几种药物可能有效,例如Remdesivir(瑞德西韦)或Favipiravir(法维拉韦),它们是一种腺苷类似物,原本是为了对抗伊波拉病毒与流感病毒的,能够抑制病毒核酸的聚合。

根据4月10日美国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论文证实,对新冠状肺炎重症者使用瑞德西韦,可降低一半的死亡率,据指挥中心专家咨询小组召集人张上淳教授证实,台湾有9位重症患者亦有疗效,另外,像干扰素及奎宁亦有某种程度的疗效。

疫苗的研发无疑是人类对抗病毒的最佳武器,此次由于COVID-19爆发全球大流行,各国均投入极大的研发能量,纷纷宣布其疫苗的研发时程,其研发过程包括:

1.选择与生产免疫性强、安全性佳的抗原

2.动物试验,临床前试验,测试抗原在动物体内有良好的免疫,且无不良副作用。

3.与合格厂商们合作大量制造候选疫苗。

4.进入第一、二、三期临床试验,其实台湾中研院与国卫院在筛检与疫苗方面有跨国合作与研究,期待疫苗研发早日成功。

面对的挑战及如何与病毒共生

从SARS、MERS,乃至2019年之COVID-19,每次都经过突变,再经跨物种传播,造成严重感染,引发致命危机,在在显示冠状病毒的多变阴狠、诡谲莫测,这次突变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不得不令人省思人类与病毒之互动,重新检讨病毒与人类的共生关系,以下是一些感想与建言:

1.我们要谦卑地体认,在大自然环境中,人与其他千万种动物,都是地球的一份子,这些千万种动物中必然带有亿万种病毒,是不可能全数歼灭,彼此要互相尊重,敬病毒而远之,不要轻易猎杀、捕食野生动物,更不要对大自然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的不平衡,助长病毒孳生,引起人类的浩劫。

2.国内此次疫情,医疗体系完整、中央指挥系统健全,中央地方充分合作,第一线医护人员及疫调工作同仁克尽职守,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防疫战,此刻更应珍惜得来不易成果,给予站在第一线的医护疫调同仁掌声与鼓励,让他们更有动力为全民把关。

3.此次对抗COVID-19疫情,短期内无法迅速复苏,大家要有持续抗疫作战的准备,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战役,要缓慢使力,维持一定的医疗能量,不能超过临界值,以免影响其他医疗行为的正常运作,尤其对于其他重症、急症、慢性病、癌症病人的照护也不能打折。

4.经过此次的历练与挑战,更应把台湾人民对卫生的良好习惯(卫生文明、戴口罩、勤洗手),及健康智能(healthliteracy),让全世界看得见。

5.此次民间对义大利的捐助义举与政府对世界其他有疫情国家口罩的援助行动,更见证政府与人民的同理心与关怀情。

6.借此机会,政府应该整合公卫专家、临床专家(感控、胸腔、重症)、病毒专家,甚至相关学者,共同研发更普遍、更快速且更精准的筛检,也可跨国、跨领域的合作,进行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的研发,这点我们的整合仍不甚完整,有待加强。

7.对于种族的差异,遗传易感性(genesusceptibility)的不同(如味觉、嗅觉丧失东西方有别),应该设法解决,我深信国内的专家有此能力,并不逊色于国外。

8.在疫情严重、强调社交距离的同时,相关单位应思考如何落实人工智慧(A.I.)、V.R.、I.O.T.等远距医疗,以及各种相关资讯科技的应用,使医疗的照顾更升级。

9.对居家检疫、隔离或确诊个案或相关人士,应给予心理支持与关怀,对于隔离在家的民众、确诊个案,还有因这次疫情失去健康、财富、工作的人,甚至受到歧视或排斥的人们,我们应该施予更多人性关怀与支持。

此外,要依照卫福部咨询专家提出安心防疫五部曲(PEACE)来自我提醒与执行。

P(be patient):耐心因应外在事物,慎选重要讯息,避免心理负担。

E(enhance your safety):好好照顾自己,提升安全。

A(accept your emotion):学会收起情绪,远离焦虑。

C(change your behavior):舒缓压力,适时走出户外或室内进行聆听音乐、阅读、书写或绘画等,改变自已的行为。

E(engage in your life)):尽量维持常态,过好规律的日常生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