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賣出5億包辛拉麵 亞洲超市重塑美國飲食習慣

韩亚龙如今30%购物者不是亚裔,随着公司向亚裔人口较少的地区扩张,也做出改变,更重视店内试吃、解释原料使用方式和同时使用韩语和英语等。图为白人顾客Ryan Price带孩子在韩亚龙购物。(美联社)

1970和80年代美国亚裔移民激增时,为满足家乡味食材需求,包括韩亚龙(H Mart)、Patel Brothers印度杂货店、最初专注中国大陆和台湾食品的大华超级市场(99 Ranch Market)相继开业。时至今日,曾主要设于郊区、以小型夫妻店模式经营、对亚裔社区至关重要的这些亚洲超市,不但不再是小众企业,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纽约时报报导,韩亚龙现在市值20亿元,全美有96家分店,5月韩亚龙还在旧金山以3700万元买下整个购物中心。印度杂货店Patel Brothers在全美20州有52家门市,未来两年将再开设六家门市。大华超市去年开设四家新分店,在11州有62家门市。亚洲食品网路超市Weee!估值则达41亿元。

这些超市转身成为设计时尚的连锁店,还有行动订购应用程序,为全美增长最快族群及数以百万计渴望品尝「道地」亚洲口味的非亚裔人口提供服务。

亚洲超市为全美渴望品尝「道地」亚洲口味的非亚裔人口提供服务。图为维吉尼亚州的一家韩裔开的超市。(美联社)

麦肯锡顾问公司专攻零售业资深合伙人奎佩斯(Dymfke Kuijpers)表示,美国杂货业务仍由克罗格(Kroger)和沃尔玛等零售商主导,亚洲超市在全美杂货业务总量中占比不到百分之一;但亚洲超市确实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它们决定了大型连锁店需要进哪些货。

事实上,美国人已深深迷恋亚洲风味。Circana数据分析公司数据显示,去年4月到今年4月美国杂货店「亚洲商品」销售额增长近四倍。亚洲超市比任何餐厅、食谱或网路热门影片都更能推动这样的转变。

许多顾客表示,他们怀念小时候经常光顾的不起眼的社区店面,或是他们初到美国第一年觉得自己受到欢迎的所在。图为康州的一家华人开的超市。(美联社)

去年在美国卖出5亿包辛拉面(Shin Ramyun)的农心(Nongshim)公司行销总监凯文.张(Kevin Chang)表示,「如果没有亚洲超市,那些伴随亚裔成长的食材很难打入主流市场。」韩亚龙总裁布瑞恩.权(Brian Kwon)也说,他很习惯看到大型杂货店员工出现在他店里,记下哪些品牌有货。

权先生指出,韩亚龙如今30%购物者不是亚裔,随着公司向亚裔人口较少的地区扩张,也做出改变,更重视店内试吃、解释原料使用方式和同时使用韩语和英语等。大华超市公告开始使用普通话和英语双语,店内播放曲子加入了西方音乐。

尽管许多亚洲超市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客户群,但他们仍坚信,让他们起步的社区仍是首要考虑对象。

图为维吉尼亚州的一家韩裔开的超市。(美联社)

总部在达拉斯的India Bazaar有机食品连锁店营运长拉纳德(Anuja Ranade) 表示,即使商店设计或产品包装可能发生变化,南亚人永远是被优先考虑的顾客;「他们走进我店里时会有『回家的感觉』,店里仍弥漫着香料的味道,员工说各种南亚方言,祝福顾客排灯节(Diwali)快乐。」

与此同时,这些亚洲超市正为更专精、更区域化的亚洲杂货店铺路。例如纽约布鲁克林的台湾商店「云海严选」(Yun Hai Taiwanese Pantry)或洛杉矶的四川超市Sua Superette(耍)都是亚裔第二代经营。云海严选创办人郑衍莉(Lisa Cheng Smith)表示,「大华超市等前人为我们打下根基;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迈入下一个专业化水平」。

图为维吉尼亚州的一家华人开的超市。(路透)

而即使亚洲超市不断扩张,许多店家仍被不少亚裔视为彼此社交聚会的「第三场所」。许多顾客表示,他们仍然怀念小时候经常光顾的不起眼的社区店面,或是他们初到美国第一年觉得自己受到欢迎的所在。

西雅图「现代亚洲家庭烘焙」(Modern Asian Baking at Home)一书作者刘吉 (Kat Lieu) 表示,她并不介意非亚裔顾客涌入这些空间。「在亚洲超市里,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女王,」她说:「倘若看到一个站在货架前困惑的白人,我会告诉对方:『那可是最好的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