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学校没操场…世大运后爱体育? 体育署:已纳入前瞻
操场是学校的重要设施之一,在世大运之后,体育课、体育选手的权益也越来越受到尊重,但有许多偏乡学校没有操场、或是操场不符合标准、操场坏了也没钱修,进行测验的时候还得向别的学校借操场,学生都羡慕表示「有操场真好!」体育署表示,已经把校园体育教学设施改善纳入前瞻,会好好解决问题。
在新竹山区的一所偏乡小学,校内没有跑道,只有小小的篮球场,学生人数少,下课时间不是奔操场,是往山上、树林钻,平常的运动就用山来代替,老师也设计许多亲近自然的课程;不过晴天时,对学生来说是自由奔放的山区,下雨就变得泥泞,篮球场积水、凹洞、长草,虽然孩子们还是玩得不亦乐乎,对正规体育的训练却是伤害、也让孩子的安全受到质疑。
根据教育部统计,有2~3成的中小学校没有操场,以山区学校居多,严重点是因为土石流,轻的则是常常下雨的天气,让操场崩坏后无力修理,或是老旧难维护,就任由操场坏到不能使用;体育署表示,根据《国民中小学设备基准》,学校运动空间要占整体的3成,不过有些小校真的建不起来,或是山区学校考量发展特色、建置不同的学校风格,但还是可以依照不同的需求申请补助。
像唯一不靠海的南投县山区,就有许多中小学操场因为常大雨而破损,县政府就算补助一次性的维修经费,但常下雨的山区没多久又让操场积水、坏掉,等于「恶性循环」,体育署表示,要先处理学校的排水系统问题,不然一直花钱也不是办法;不过除了纳入前瞻计划之外,也每年编列4亿的经费帮助地方政府,但其实「我们也知道这些钱完全不够」,只能再申请公共建设计划的经费来争取整修。
「学校缺乏对运动场地、设施规划的专业人员」,体育署坦言,就算有了经费,或是有企业赞助,但山区的天气实在没办法「很简单」就维持操场,必须针对地势、气候做调整,但学校根本没能力去做到这点,好不容易修好的操场又继续坏;除了让学校行政人员研习之外,只能派人辅导、协助施工后的作业,尽可能帮场地提升使用期限。
除了操场之外,许多学校也没有游泳池,每次出外去跟别的学校借游泳池的时候,学生们都会兴奋的说「哇!好棒!」热情到把游泳池当成戏水池开心玩。不过也有网友感叹现在少子化,建设这些也许「学生很快就走光了」,干脆把这些钱集中安排变成社区活动中心,老人、小孩一起用比较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