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公司35岁裁员」吓到 陆名校毕业生争捧铁饭碗

大陆一流名校毕业生争抢铁饭碗。(图/CFP)

文/中央社记者张淑伶上海22日电

陆媒报导,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快速,越来越多中国名校毕业生愿意进入相对安稳的体制工作,担任公务员或国有企业员工。另一方面,公务体系在招聘用人薪资上,也越来越弹性

依照中国教育部历年来的政策文件,所谓名校大学被概称为「双一流」或「985」、「211」学校。这些学校的毕业生理论上就业较为吃香,如今不但有更多人愿意当公务员,甚至愿意到基层担任「乡镇公务员」。

南方周末近日报导,有海外研究所毕业的中国学生今年决定报考家乡四川的乡镇公务员,8月中旬面试时,发现所有竞争者都来自「双一流」的大学。

11月上旬,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有157.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较去年增加14万人,报录比达61:1。报导说,体制外对名校生的吸引力在降低,经济形势变化莫测,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一名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考进了一家央企,在他看来,到网路公司工作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他认为,现在已经很少再有工作3、5年就财富自由的故事,「相反,一些大型企业35岁之后被裁员传说,越来越吓唬到大家」。

▲大陆职场竞争激烈,让毕业生担心35岁就被裁员。(图/CFP)

民营企业最容易感受到景气的变化,网路公司超时加班「996」的苦况去年一度成为媒体热议话题,而公务员相对稳定,部分公务员的薪资也不差,「推力」与「拉力」作用下,改变了相当一部分中国年轻人的就业取向。

深圳龙华区教育局一名干部说,该区在2017年才招到第一名北大应届毕业生当中小学老师。到了2020年,则招到了48名北大毕业生和28名清华毕业生。

深圳中小学教师职务近两年大规模招聘北大清华学生,招聘时一度打出「有钱有闲有尊严」的口号,有的学校称,硕士生入职可拿到人民币28万元年薪(约新台币120万元)。

北京大学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2019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其中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9.79%,去国有企业的占27.14%。也就是说,超过3/4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而到民企就业的人数约为2015年的一半。

在中国,想当公务员,参加国家考试仍是主流,此外也有针对应届生的「选调」制度;还有些地方提出「人才引进」计划,只要「现场面试考核」就可录取,未来职级上升到处级后再进行公务员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