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专栏:龙城飞》从《难忘岁月》看解放后东北农村 一个女农民的生命历程(五)

文化大革命──大字报。(本报系资料照片)

前言:东北辽宁农民女作家书香的《难忘岁月》书中描述的是一个「四类分子」农民的家属,在农村经历种种政治运动的生活情形。梁书香生于1946年东北,直到1980年才离开农村,在农村中完整地度过了毛泽东的时代。由于来自于四类分子(地主、富农、反革命、坏份子,后加上右派,五类。习惯上仍称四类分子)家庭的亲身描述非常少见,本书提供了相当珍贵的阅读与研究价值笔者在此摘录主要部分,分为四期刊载,以飨读者。--龙城飞于台北芝山岩。

文革结束后,1978年,梁书香尝试写作,4月,以先生余福江的名字将作品寄给北京的《人民文学》。8月中旬,《人民文学》派来一位年轻编辑来到梁书香的公社,和梁书香商量改稿,其中的重点在于要把毛主席和四人帮区别开来,造成小说中男女的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是四人帮,毛主席伟大,文化大革命没有错,毛主席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一定要树立、抬高。梁书香认为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如果四人帮领导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岂不是自相矛盾?编辑苦笑着说:「目前妳只能这样改,否则这篇小说就通不过。」这样,在稿子中特意增加了歌颂毛主席、文化大革命,丑化四人帮的句子,到后来,整个文章失去了原本的真实性。结果当时「伤痕文学」铺天盖地,梁书香的文章改得过了头,反而跟不上风潮,就一直没有刊登。而大连市的《海燕》杂志再重新修改稿件,发表了。从此梁书香受到当地媒体的注意,她开始在辽宁省刊物上发表作品,上了大连电视台接受访问。辽宁作家协会并且资助梁书香和其他女作家到外地旅游取经,这是梁书香第一次出远门。梁书香有名了,当上了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接任大队妇女工作主任,梁书香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渐渐成了村子里的「要角」,在地方上有开不完的会。有人形容梁书香在家乡跺脚,地也会震动。书中没有言明,笔者认为此时她应该是参加共产党,成为党员了。一个人入党了,在共产党社会中,身份的辨识完全不同,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

文革以后的梁书香

1982年,政府开始土地承包到户,梁书香和丈夫、女儿,三人分了九亩地,梁书香一家依然种地养猪,而且猪养得特别肥。但是梁家缺乏畜力,梁书香在大队工作,余福江教书,两个人得抽空种地,抢水灌田插秧,异常辛苦。

1984年5月,梁书香三哥山西寄来当地招聘中学教师申请表,如果被聘用,在农村中的家属可以一起进城。6月上旬,梁书香赶往山西长治市住在三哥家,准备考试,梁书香报名的是语文,也就是英语,结果没有通过。后来长治市教育局招聘教师,三哥把梁书香发表过的小说搜集起来,教育局看了就免了笔试和面试,就直接接受了梁书香。于是,梁书香准备办理离开农村的手续,乡妇联主任打电话要梁书香去党校开会,梁书香告诉她,马上要去山西了,对方吃惊不已。回到大队上,大队长说:「有必要跑那么远吗?你在大队还少挣钱吗?如果想过城市生活,等你女儿大学毕业,你跟女儿去不行?」这时候,梁书香事实上在农村社会中已经扎了根,和各方面关系相处和睦,而且在农村中很有贡献。梁书香为什么一定要离开?在书中没有直接说出道理,但是可以看到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脱离农民身份,成为城市人。城市、农村是一种明显的社会分层,城市的生活机能与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农村与农民完全不同,农民要下田耕地,不但辛苦,收入少,文化水平低,农民身份和户籍还会移转给下一代;第二,梁书香的家庭在农村中是四类分子出身,她回忆:「那些年我身为四类分子子弟,干什么什么不对,说什么什么不好。夹着尾巴像老鼠一样缩在墙角,周围的人看你的态度是轻蔑、鄙夷:哼!天生一副下贱样;而你稍微想硬硬翅膀做做挣扎,就会引来别人的惊讶和不满:咦!她这个四类分子子弟还逞凶,你看她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梁书香的家人受了这样子的歧视20多年,他们如果获得城市户口,农村四类分子的成分不会跟随进入城市的生活网络;第三,梁书香和哥哥们受到父亲影响,对于知识分子有一种认同,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智慧,而智慧来自于知识的取得。这个想法是和毛泽东的看法-作家应进入农村、学生应上山下乡,向贫下中农学习不同。1984年底,9月梁书香得到山西长治市中学教语文的教师资格,年底全家从农村迁出户口,终于成了城市居民。

之后,梁书香的女儿冬冬得到苏州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梁书香全家,除了弟弟早逝,梁家的第三代、第四代几乎都一个一个地进入了大学。三哥的二女儿在1990年高考(即升大学考试)中外语类全省第一,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后来留学瑞典,回国后成为有车有别墅的高级白领阶级;2009年三哥的外孙女北大一毕业就飞到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到这个时候,梁家都脱离了四类分子子女的阴影,不仅得以正常的生活,下一代中的表现许多更是突出。

梁书香与她的家人的一生由悲剧开始,历经动乱,终以喜剧收场。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梁书香纪录的1949年到2009年,足足走过了一个甲子六十年,经历了三代人。梁书香和她的家庭是近代中国革命中的一个悲喜剧的缩影,从这个真实的故事看,中国人虽然容易陷入外人与自身造成的困境,最后终于可以在适应中调整过来,重新开始。惟一的问题是比较慢,受的苦太多太长,许多过程是不必要的,这可能和我们的文化有关。经历过大的动荡,由梁书香与她的家人的生命过程来看,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依恃。文革这样的动乱都没有摧毁家庭,家庭的凝聚力与成员的向上性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由此,未来一个更正常、更好的中国是可以期待的。

结束的话

梁书香在2009年10月出版《难忘岁月》并在2013年4月再刷,于2013年9月出版《辽南往事》,所谈的主要是《难忘岁月》之前的事情,叙述关于家族之间由于动乱、贫穷、外患发生的种种困难和纷争。笔者虽然认为很有意义,但是由于近代中国民族经历的艰难困苦太多,笔者和读者都已经无法承受过多的「痛苦阅读」,因此笔者没有计划继续导读《辽南往事》。惟一,笔者愿意说《辽南往事》中的一件事,清末民初,梁书香的三大爷、三大娘由于家里欠了地主五毛钱还不了,在立冬零下3、40度的半夜,带着一家人包括梁书香的父亲逃亡,从山东闯关外。然而一家子才走到莱阳,已经走不下去了,就把九岁的女儿小青卖了几个钱,再继续往下走。后来才知道买小青的家人是因为儿子是个瘸子,怕长大了找不到媳妇。笔者讲这件事,是愿意提醒国人,许多中国人(包括台湾人、香港人、海外华人)在近代动荡中所经历的,并不是,或者不完全是,我们学校教育中所读到的经过党国(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进党)所编写的制式历史。真实的情形,更多是梁书香家人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尤其令笔者感到揪心的,是在那样的离散岁月中,一个小女孩小青突然失去家人的遭遇。(系列完)

(龙城飞,原名杨雨亭,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