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龙城飞专栏/郝柏村回忆录的记载──也谈张宪义事件(五)【7】

民国58年,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建设完成三所建筑物。(取自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官网

前言:

前文〈五之六〉刊出后关于笔者所询「刘光霁所长为何上任后即越级提升张宪义?」原中科院核研所一位资深同仁向笔者表示:「起初单线指挥领导是蒋介石总统/蒋经国总统、唐君铂将军陆军)、核研所钱积彭所长(空军),其中唐将军核武研发承上启下的执行者。之后,在叶昌桐将军(海军)(国防部计划次长)策划下,成立另一单线指挥领导:蒋经国总统、郝柏村参谋总长、叶昌桐将军(海军)到核研所刘光霁所长(海军),叶昌桐将军替代唐将军,成为承上启下的执行者。基于政治平衡考虑,刘光霁所长建议由张宪义(陆军)提升为副所长。」另一核研所资深同仁表示:「刘光霁所长的专业不是核能工程,有一同事向他建议升张宪义为副所长,以补足刘光霁的不足。这位同事后来移民了北美。」贺立维博士的看法,暗示背后可能有美国方面的因素。现在欲厘清此事,需要阅读当年中科院内部的人事签呈,这份公文不是被销毁了,就是列为机密,或者获取解密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相关资料,皆不易索取。因此,笔者建议此事暂时告一段落。

前中科院资深研究员刘锡辉先生认为「推荐中时编辑『中科院筚路蓝缕』,让国人了解他们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中科院人才济济,都是埋头苦干的类型。据我所知,只有许树恩博士(曾任材料研发中心主任)出版一本书,书名不记得了。」

另,有同仁反应,关于果芸晋升上将事。此事笔者略知一二,记忆当年以特签方式由中将占战略顾问缺晋升上将者还有孔令晟,后由李登辉总统核准。果芸先生曾告知笔者,他自驻美采购团团长职返国后,参谋总长郝柏村讯问他工作上的选择,第一是联勤总司令,第二是中科院院长,第三是回任资策执行长,第一、第二的选择都是上将缺,果芸选择了资策会,因为他在美国期间,观察到时代的走向,电脑软体网路将大幅改变人类的生活机能,如果继续于军事机构服务,果芸感到对于国家的贡献有限,因此他选择了资策会。郝柏村认为果芸在驻美采购团长任内贡献卓着,行事清廉公正,乃报准李登辉总统,晋升果芸为上将,然后至资策会任执行长。果芸公子告诉笔者,他在美国找工作时,他的父亲给他一长串公司名单,不准他去工作,以免美国人利用果公子从事相关军事买卖。然而上将是终身职,荣耀无比,不少人确实对于果芸晋升上将事感到不满,笔者在资策会服务期间,就遇过几次相关军方高级长官对此表示意见,其中一位的位阶还是中将。郝柏村行事颇为独断,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就果决执行,有时候也可以说是一意孤行,所以批评他的人不在少数,后来他和性格刚硬的李登辉二人迭有磨擦,也不是意外之事,而演变为外省人和本省人以及统独之间的冲突,其实不是历史之必然。如果读者阅读联勤总司令温哈熊上将的回忆录,就可以看到温哈熊对于郝柏村有些地方的处事风格极为不满。不过,郝柏村一向是我行我素,这也是造成他一生在乱世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国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些人一被批评就没齿难忘,甚至挟怨报复,格局太小。郝柏村先生是笔者祖籍苏北老乡长,所以笔者亦感与有荣焉

笔者在尝试写作有关张宪义事件的过程中,有朋友询问是否计划出版,笔者告之是「逐资料而作」,没有足够的资料,自然写不下去。而且回顾之前所发表连载文章,其中部分或有一些新意,然整体性与深度不足,也没有解决比较重要的问题,因此目前还没有可供出版的价值。而未来如果有机会做一个包括张宪义本人以及美国中央情报局相关人员访谈的纪录片是有意义的。笔者甚至认为张宪义本人对于「张宪义事件」亦不够清楚,他是当事人,其实也是半个局外人。他在陈仪教授的访问录中指出美政府1988年初要求对于核研所相关设施的拆毁,主要目的是欲提升李登辉,压低郝柏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线索。也就是说「张宪义事件」的政治意义远大于技术意义。笔者的写作如果有一些贡献,其中一点在于强调张宪义的这个观点,应该是美政府的真实目的。就这一点而论,可以说张宪义事件中「叛逃」的意义是不同的,如他自己所说,他是背叛了郝柏村,并没有背叛国家,甚至于是帮助了李登辉,又使台湾免于核战的危险,当然这是他为自己的辩解,但是笔者认为他有为自己向历史申辩的权利。过去的33年来,张宪义的心理与心情一直卷在这里面起伏,盼望得到比较公允的历史评价,更希望能够回到台湾探视老家与乡亲。事实上,近年来否定他的反而多是一些深绿的政治人物,认为如果台湾有核武,今天和中共对峙,不会这么吃力。

今年(2021)4月甫出版史丹佛大胡佛档案馆东亚馆藏部主任林孝庭著作的《蒋经国的台湾时代》书中,有一节关于台湾核武研发计划与张宪义事件的说明(页131-144),其内容引用不少美方资料,然大体上不脱笔者这段时间之叙述,而关于张宪义论美方安排其叛逃目的为降低郝柏村影响力部分则毫无涉及,可能林孝庭并不采信张宪义的说法,而笔者认为张宪义的说法是可信的。这是笔者论述和林孝庭著作中显著的差别。

张宪义事件是我们过去的时代中牵涉很长、很深、很广的一非常独特的件事,笔者在发表系列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些读者与朋友们的反应,反映出今天的中华民国和台湾仍然处在相关的风暴之中,由是也看见许多人(包括笔者)对于反美、亲美、反中、倾中的复杂与混合的情绪。民国三十八年(1949)以后,台湾这艘舟所背负的人们,在美国和中国的浪涛冲击下,会走向何处,一直是一个风险性与趣味性极高的谜题。张宪义事件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经由显微镜与望远镜观察的视窗,而郝柏村的总长日记提供了笔者目前为止我方最好的观察与对照的立足点。

本文:

以下资料摘自郝柏村的《八年参谋总长日记》,(天下远见出版,2000年),笔者在每一条相关日记记载后,做出自己的意见。前文〈五之六〉,叙述至1985年7月2日。

1985年大事记(续)

7月8日,主持中正理工学院七十四年毕业典礼,中正教育方向经余三年来导正,已有显著改善,兵器系统中心原顾虑招生来源困难全非事实,事实证明招生素质满意。其教授内容,余指示务必延揽世界一流,而不受现待遇限制。(郝柏村一直期望中正理工学院成为中华民国学习与培养武器与装备研制人才的一所学院,四十年来的效果如何,值得了解-笔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