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专栏:龙城飞》叛逃 是政治上的需要──也谈张宪义事件(一)

作者提供)

前言:民国77年(1988年)1月9日,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长张宪义经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协助全家叛逃美国,1月13日,蒋经国总统过世,不久,1月15日(一月中下旬,实际日期待确定),IAE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国际原子能总署官员偕美国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联手突击中科院核研所,强迫抽掉012馆TRR(Taiwan Research Reactor-台湾研究用核反应炉)中的重水,将020馆用预拌混凝土灌浆,完全封闭中华民国核武研发设施。整个事件呈现出中华民国近20年来「秘密发展核武的悲哀历史,绝对是一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浪漫英勇篇章,可以拍成电影,却是中华民国的「国耻」。日后事件相关当事人等多数三缄其口,说话最多的反而是主角张宪义,其次是张宪义的同事贺立维,再来是研究这方面学者,如美国的Tim Weiner、David Albright、Corey Gay等,台湾的学者钟坚、习贤德陈凯琳等,在新闻方面,《新新闻》、《联合报》、《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等以及近年的网路报《上报》都有相当的报导,而值得注意的中央情报局的官员亦曾对此公开发言。比较完整的中文著作主要是为2015年出版,中科院前核研所组长贺立维博士的《核弹MIT:一个尚未结束的故事》,以及2016年底出版,陈仪深教授(现为国史馆馆长)的张宪义访问录《核弹!间谍?CIA》,这两本书非常重要,但是共同的特点是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宣扬作者的理念,而对于实际上当年中科院核武研发的具体进度和面临的问题说得太少,更没有说明进行核爆与发展投掷载具的计划,整个事情看来就是符合蒋经国一再强调的「我们有能力,但是我们不做」,其实是没有可能做出来真正的核子武器,令人感到失望,因为大陆上在那么缺乏资源的状况下却有着非常好的成绩。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看,相对来说,军事建设以及艰苦作战似乎不是国民党的长处,而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明显地有很好的优势。笔者再探讨这个事件,并不是从过去许多争议性的「忠奸之辨」着手,而是觉得事件中不少地方颇有蹊跷,值得「猜谜」。笔者认为自己的尝试与论点未必正确,而是抛砖引玉,欢迎有兴趣的人们一起来研究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然而仍然非常值得重新挖掘考古进行探讨的「张宪义事件」。

笔者提出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以用提高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笔者也尝试提出自己的一些观察。

第一,美国人当初采取过于激烈的手段到台湾来公开亲手拆毁中科院核研所核武研发设备,这样的行为充满了嚣张、夸耀、侮辱的宣示作用,对于当时中华民国负责工作的军事单位和人员必然产生了强烈的刺痛和羞辱的感情,而且这种感觉直到今天在军方和民间中也并未完全消散。那么,美国人的动机是什么?美国人为什么认为他们拥有这样的权力?被侮辱的国家和子民,难道就只能在绿卡的吸引下永远地保持安静吗?虽然当年中华民国在处理核能研发上跨越了部分核武的界线,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秘密,几乎是全世界这个行业的专家、媒体、政治人物以及谍报人员都知道的情形,这其实是国民党方面蓄意让世界都能看重中华民国和台湾「也会有核武」的一种「作法」。笔者经过研读由于张宪义事件引起的相关著作和报导,认为台湾一直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发展出完整系列的核子武器与相应的反应炉、铀、钸原料、重水、核爆场所、军事基地、核废料处理以及培育出核能、核武方面的高级科学家。因此对于美国人当时习以为常地、故意地以傲慢、粗暴的手法处理中科院核研所,笔者的感觉上是非常悲情的。因为我们对发展核武事实上根本力不从心,美国人非常清楚这个状况。就好像中华民国勉强做了一个像核武的玩具,就被侮辱地踢翻了,遭到严厉地叱责:「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东西!我们告诉你多少次了?这次绝不宽贷!」而此时张宪义得意地站在美国人的后面微笑,认为他是拯救了台湾和世界的和平。

由此,美国是否可以考虑有更细致的沟通,要求台湾方面在国际原子能总署和美国的观察和检查下主动地拆除设备?如果蒋经国在世,美国人是否仍然会如此行动?笔者认为不会。美国公开拆毁中科院核研所核武研发设备,是美国对两蒋以后的中华民国和台湾的「下马威」,充分展现出谁才是真正的「主子」!由此对政局产生了寒蝉效应,让台湾人认识到所谓的中华民国或台湾,今后只能是美国的一个从属国(Client State),否则对岸可怕的中国共产党马上就要来了,吓得台湾老百姓腿都打抖,呼天抢地:「绝不能让美国人走!」这在张宪义的思维,陈水扁总统愤慨地认为自己只是「美国军政府下的执行官」,以及川普上任美国总统以后,民进党政府对美国「反中政策」完全配合的这些事情中,可以明显看出美国对待台湾的「上国」态度。而两蒋时代是历史的产物,中华民国是美国上一代政治人物对老中国的感情和责任,没有了两蒋,中华民国只剩下台湾这个地缘政治,完全只有利用的价值。所以笔者认为恢复中华民国的历史观和对中国的责任,具有让台湾「再次伟大」的深刻意义。

第二,张宪义书中叙述他抵达美国不久,蒋经国过世,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 AIT)处长丁大卫接见张宪义时说:「美国雷根总统有一封信给李登辉,希望台湾能够配合,执行双方的限武协定(即拆除中科院核研所的相关设备,笔者按)」、「李登辉的人曾打电话联系雷根政府,希望寻求支持,我们这边当然会支持他。」这说明了幕后的部分真相,李登辉当时非常需要美国人的支持,因此完全配合处理。在此,笔者注意到丁大卫和张宪义讨论台湾的政情时,二人坦诚交换意见,感觉上完全是以美国的立场与利益出发,也就是说,张宪义心目中所效忠的国家,是美国,而不是中华民国和台湾。笔者并没有要求张宪义一定要效忠中华民国,他可以有选择,但是他的动机其实并不如他后来宣称的那么伟大,重要的是美国方面的决定,由他来执行。张宪义自己说:「离开台湾的当下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美国的红线,我之所以离开台湾,完全由美国决定。」这说明张宪义走得匆忙。

笔者推论张宪义事先应该不清楚蒋经国会这么快过世,也不会知道中央情报局会粗暴地拆除中科院核研所设备,所以张宪义避谈这一段,是合理的。有人认为是张宪义气死蒋经国,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美国急忙把张宪义弄走,是有原因的,笔者认为和中科院核研所的核武研发进度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中央情报局要对中科院核研所动手,是为了因应台湾政局的可能变化。从而需要张宪义在美国国会和司法单位作证。而事实上,笔者认为张宪义是作了「伪证」,因为当时中科院核研所的核武发展并不成熟,也不可能找到合适的场所试爆。之所以需要张宪义「伪证」,说台湾快要有原子弹了,是说服国际原子能总署和美国政府同意对台湾采取直接动手的手段合法化。至于蒋经国一下子就走了,笔者适度怀疑蒋经国的突然死亡,应有「非疾病因素」,因为蒋经国的荣总医疗团队事先完全没有警示。笔者在这里留下一个「坎」,让来日有机会和条件再来仔细地了解。

(作者提供)

第三,张宪义在其回忆录中说到后蒋经国时代,浮现出代表军方的郝柏村以及民进党兴起的政局不稳定问题。美国政府和中央情报局认为台湾必须由本省籍的李登辉接替两蒋以后的国民党政权,而掌握军权的参谋总长郝柏村是有可能产生严重波折的一个变数。张宪义说他的「背叛」,主要是配合美国的对台政策,拔高李登辉,将郝柏村的「气焰压下来」,但是仍然需要郝柏村以稳住军方。后来的发展果然大致依照美国人的蓝图行走。这个情形,似乎指出张宪义的「叛逃」,拆除中科院核研所只是表面上的原因,真实的内情是美国急于掌握与指导台湾政局。笔者认为美国的计划是要完全铲除外省人继续当政的可能性,进一步破坏两岸关系走向和解甚至统一的因素。张宪义强调他帮助了美国和李登辉相当程度地降低了郝柏村的影响力,张宪义相当自得他在这方面的「贡献」。由于这本书必然经过中央情报局的审核,这个部分就显示得格外的重要,也就是说张宪义的叛逃,主要是政治上的需要。

笔者认为至今张宪义并不清楚他实际上扮演了的角色和功能。从张宪义的谈话过程中,笔者认为张宪义并不是一个有足够心眼的间谍,基本上他有善意,但是他的论述如果不是装傻,也不只是自我合理化,就是太过技术人员的单方面想像,对于政治和间谍世界的真实状况并未融入。因此美国中央情报局发现,再进一步提升张宪义的间谍功能是不可能的了。(待续)(龙城专栏每周一固定刊出)

(龙城飞,原名杨雨亭,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