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龙城飞专栏/郝柏村回忆录的记载──也谈张宪义事件(五)【11】

郝柏村中科院颁奖。(国史馆提供)

前言:

前文〈五之十〉刊出后,好友陆军官校正期生、中校营长退伍后经商致富,目前在法国巴黎大学修习社会学博士学位的傅思台问我:「你写了十篇后,认为台湾发展核武是对是错?」笔者如此回答:「战略正确。但是后来中科院在我国核能电厂所需燃料棒的自主研发与供应上,似乎并不成功。」关于我国核能电厂所需核燃料的自主研制,是一个关键议题,笔者期待原核研所与原能会的长官与同仁能够协助说明。而关于台湾发展核武是对是错的问题,并非笔者以「战略正确」四个字就可以概括过去的,因为前后过程长达20年,期间的人事、技术、两岸关系美台关系、美中关系一直在变动,难以简单地回答。在整个1945到1970年代,几乎全世界的主要国家都认为参加国际核子武器俱乐部是正道,之后由于联合国和美国的严格管制以及几次严重的核外泄和日益明显的核废料处理问题,发展核武的风潮才渐渐歇下来,目前还要发展核武的国家是非常少数的,而正道是利用核能发电等民生与和平用途。

中科院原二所资深研究员刘锡辉先生问:「张宪义究竟是叛徒、或是英雄?是有争议的。很多事因时空的变化,有时是一体两面,很吊诡。张宪义当年的叛逃,固然是叛徒,然而,台湾未能发展核武,台独民进党政府现在手中没有核子武器,台湾免于一场灾难,张宪义岂不是一位大英雄?」这个问题,纠缠了33年,各方面要有一定程度的共识,还有相当的难处。笔者建议参考多方面的观点,比如国民党、民进党以及国防部方面的意见、美国政府与中央情报局的立场,甚至考虑中共方面的反应,尤其重要的,我们必须尊重张宪义个人的说法。

关于陈文成案,笔者师大历史系博士班同学倪孟安的博士论文题目正好是警备总部,他回应:「1.邹小韩是保安处人员,又不是文档处,档案归文档相关的单位管,东西不见怎找他?2.促转会成立时已经不同于往日,之前确实是消极不配合。目前实际上「拂尘案」也解封了,人家若不给,就是当年未移交或是放在哪库房不知道,不在清册中;3.除了调查或军情体系的档案资料,如调查局的AB档或线民档,他们用一些法规保护当事人可能还碰不得。促转会办事如有不顺,多是公务员习性而非因要隐匿而不作为。」另外关于郝柏村说「至今相关单位与人等并无痛切的自省」的问题,笔者做了一些解释,倪孟安认为这是「讲白了就是无自省」。这个议题兹事体大,德裔美籍犹太学者汉娜.鄂兰于1951年出版《极权主义的起源》,有关一个人或单位,相信当时国家主流的意识,服从政府的指令而行动,进而伤害到人权,事后在伦理与法律上到底应何判定与处置?至今各方讨论不休。台湾社会内部有敏感的族群问题以及外部有复杂两岸关系,民进党欲推动转型正义,稍有不慎即可能轩然大波。促转会成立三年,几乎无法有实际作为,前主委黄煌雄压力过大已辞职,接任的主委杨翠日前刚刚辞职。笔者去年由前促转会同仁告知,促转会本来计划进行调查陈文成案及林义雄案,后来说调阅不到资料,以杨逵孙女杨翠坚决之性格尚且如此,可见应不完全是倪孟安所说「公务员习性」的问题。

笔者愿意在此讨论这个议题,是认同郝柏村的态度,无论如何,当政者应该检讨自己的态度与责任,而不是仅以国民党的治绩来「抵销」曾经有的错误。这个问题还有进一步的层次需要讨论。在江南案上,因无族群问题,看来比较单纯,虽有正义要求,但无转型问题。民进党似无意愿在江南案或尹清枫案上寻求正义,江南案虽公开审判以及赔偿,案情仍有不明之处。看出民进党与台湾独立人士在转型正义上缺乏超乎族群的道德高度,而以台独受害人为主。由此,其转型正义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在于由揭橥正义来推动国家认同的社会转型,也就是由蓝转绿,由统转独。因此,陈文成案及林义雄案悬而不破,在政治上对民进党与台独有利。1949年后,中共在大陆上不断揭发国民党的「恶迹」,其「转型正义」的目的和功能相同,也就是由蓝转红,由资转社。相对来说,国民党在利用转型正义来推动其执政正当性方面来说,其意愿心和技巧性皆不如共产党和民进党高明,缺乏深刻的谋略与策略,这可以说是国民党的弱点,也可以说国民党的道德意识比较高,我们(包括郝柏村、过去的胡适等等)普遍不愿意为国民党曾经做过不好的事来辩解与背书,而相同的行为在共产党员和民进党员身上,只有少数人做得到。道德是一个国家立基的根本,从这一点看,笔者认为国民党纵使有许多缺点,未来还是中国包括台湾得以真正复兴的一个重要的资源,但是不论蓝红绿族群中有这样认知的人非常少。尤其大陆地区出来的人由于长时间受中共教育与宣传影响,笔者几乎没有见过他们认为中华民国是一个国家,而且其文化与制度有值得中共施政参考的地方,他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中国,中华民国不是中国,只是台湾地区,而且是中国的一部分,就是坚决反对共产党的大陆人许多仍然持有此种看法,这和一些亲共亲中的人所想的完全不同。

本文:

以下资料摘自郝柏村的《八年参谋总长日记》,(天下远见出版,2000年),笔者在每一条相关日记记载后,做出自己的意见。前文〈五之九〉,叙述至1985年9月24日。

1985年大事记(续)

9月25日,视察澎湖,海军二军区司令在任年余,仅有的陆战队警卫连,不知其连长名字,仅有的空军防砲连,不知有几枪几砲,其他很多事均不进入状况,应予撤换。防砲基地极为破烂。

(1985年9月,郝柏村视察澎湖,发现澎湖的军事管理松散,设施落后,这要怎么解决?换一个首长来,就能立刻焕然一新,恐怕不那么容易。笔者认为多年没有战事,师老兵疲,加上外岛经济水准不高,以命令要求维持地方的秩序和士气,是不实际的。郝柏村期望澎湖的景象应该如何?笔者认为只能具体要求基本面达到再说。相对来说,外岛中澎湖情形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比起中科院当时的环境水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了,可见问题主要出在国家重视与需要中科院,澎湖从来不是国家施政的重点-笔者按)

9月26日,金门战备与部队训练的要求都在进步,但若以三民主义模范县立场观之,其最大缺点在民众社区环境与生活习性的落后,民众每家丰衣足食,室内陈列电气家用及沙发齐全,但室外环境脏乱,无人过问。上午台北来电,李亚频已释放,余心释然。

(郝柏村视察金门,发现当地公私环境差别很大,要求金门司令官和县长推行民众的新生活运动。之后,他接到台北电话,告知李亚频已释放,郝柏村感到释然。这两件事说明了郝柏村的心理意识与职权范围已经超过了国家一位军事首长的位阶,这对他日后在李登辉总统任内复杂的主流非主流冲突以及日趋族群对立的社会氛围中接任行政院长,是可以看出迹象的,郝柏村渴望中华民国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机关都有进步-笔者按)

10月3日,前军史教官李传薰退休赴美依子,据李在美接触到大陆人士,传出中共现在很怕我。

(郝柏村多次在日记中纪录这样的话语:中共很怕他、台独很怕他、美国很重视他等等,郝柏村似乎为此感到骄傲,其实这些话似是而非,其中有一部分是真实的,有一部分是捧郝柏村的,有一部分则是假的,要误导美国或蒋经国,坐实他「军事强人」、「国家栋梁」这样的形象。任何人都不可能拒绝群众欢声雷动的崇拜场景,但是这样的「造神」恰恰是危险的,一方面,被簇拥的人,习惯于众人的尊从拥戴,不免心高气傲,说话行事迟早会有漏洞,甚至犯下大错。历史不断重演,权力扮演一个永远胜利的魔鬼,使被附者最后从高峰落下;另一方面,面对阿谀逢迎包围而能谦冲待人,甚至急流勇退,以保完节者,不用说国民党、共产党的历史,在台湾的政治、商业和演艺界中,这样的人都不多见。可见骄兵必败,人人皆知,实际上当事人极难明知而不故犯-笔者按)

10月6日,果芸昨抵台北,专为余十一月访美事宜安排,中午与之见面,对行程及节目最后决定。

(郝柏村访美事宜之安排由驻美采购团团长果芸负责,外交部似仅为配合单位,表面上言之成理,实际上,不免窄化了郝柏村的角色,因为郝柏村要见面的不只是美方军方要员,还有国务院和国家安全会议。如前所述,郝柏村并未掌握台湾的情治系统,美中情局不可能不清楚,这对郝柏村在相关会议中的协商与决策会有弱点,美方可以使郝柏村犯错而不自知,一方面故意膨胀郝柏村的势力,一方面,诱使郝柏村承诺他做不到的事。当然这也强化了果芸的地位,当郝柏村于1993年卸任行政院长以后,果芸的权力就开始逐渐动摇,甚至后期在资策会中的一些重大决策,今天回顾,有不少过于求成-笔者按)

10月8日,果芸特转达美国家安全会议劳克斯先生所述,美国务院及国防部对余之认识:一、余对总统绝对忠诚,并获总统倚重;二、余开明正直,深获军心;三、余有远见、有现代知识,心胸豁达肯负责,已成国家主要安定力量之一;四、美国关切事项:中共与台独均不愿见我国有安定力量产生,因此在国外似有计划地塑余为保守独裁形象。

(果芸所述关于美方对郝柏村的看法,让郝柏村非常满足。但是以笔者对美国人个性的了解,美国人很少如此直白称赞外国要员,尤其是军方领袖,果芸所述的郝柏村几乎完美。合理推论,果芸拣其中最好的部分,而且用中国官场的语言重新整理描述。这不表示果芸的消息不正确,基本是正确的,但是可能遗漏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对郝柏村的建议,甚至对当时中华民国一些现象的批评。1960年代蒋经国几次访美,为了反攻大陆事宜,均遭美国政府与军方领导人直来直往地驳斥,常常搞得场面尴尬,怎么可能到了郝柏村访美,尽是美言?最后一项,虽是实言,仍是捧郝柏村。由于郝柏村反共、反台独,弹性很低,在1985年前后,美国必须搞好美中关系,美国也支持部分的台湾独立运动,在这样的环境下,郝柏村的角色是保守的,从而使得美国对于中国与台湾的战略受到阻碍,也就是说,如果郝柏村不能调整,美国对他的支持只能局限在军售方面,而不在政治方面。因为中华民国的下一任总统必须在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和台湾岛内独立运动的管理上有深谋远虑的智慧和作法,后来证明,蒋经国之后的中华民国总统,除了马英九尚能勉力维持,前他总统在这两方面都过犹不及,有所失分,影响深远-笔者按)(待续)

龙城飞,原名杨雨亭,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