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专栏:龙城飞》郝柏村回忆录的记载──也谈张宪义事件(五之一)
令人怀念的时代与怀念的人物。他们和许许多多的人们努力以赴,在台湾这个岛上撑起了一个伟大的国家-多难兴邦的中华民国。让我们继续团结爱护支持中华民国,决不放弃。图右为蒋经国,左为郝柏村。(作者提供)
前言:在讨论张宪义事件中,不能不谈到郝柏村(1919-2020)的角色,当时郝柏村是参谋总长兼中山科学院院长(1981-1989)。1981前,张宪义、贺立维等都已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位回到中科院服务,中科院之前的历史(1967-1980)郝柏村并没有参与。由于郝柏村以参谋总长四星上将的身份兼中科院院长,其目的自然非同小可,按其回忆录中即说中科院成立时的主要任务之一即是发展核子武器。郝柏村参谋总长任内末期,蒋经国过世(1988/1/13),不久即发现张宪义已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安排(1988/1/9)携家逃往美国,立刻而来的是美国在台协会处长丁大卫衔美国总统雷根之命来台(1988/1/20),要求郝柏村同意立即拆毁中科院核能研究所相关设施,郝柏村在回忆录中说他原则同意丁大卫的意见,笔者持保留看法,因为郝柏村的性情刚烈执拗,怎么可能会毫无激烈的冲突反应?因此这本在2000年出版的回忆录,原稿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增删修缮是可能的。我们要注意到,依张宪义回忆录,李登辉当时已经和美国通上了话,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而此时郝柏村并不知道他是「敌明我暗」,丁大卫来者不善,美方和李登辉联合起来,布了一个圈套,等郝柏村过来看他如何交代美方的「指令」。当天下午,郝柏村见李登辉总统,同意美方的要求。由张宪义携家逃往美国,蒋经国过世,丁大卫来,李登辉同意拆毁中科院核研所设施,全程前后只有12天的时间,美政府与中央情报局的缜密安排,令人瞩目。且尚在国家元首发丧期间,国民党及政府一切处于不安与混乱中,美方咄咄逼人,对中华民国新政府之要求视为囊中取物。这件事透露出奇怪的气氛,为何中央情报局能够在蒋经国过世前紧急安排张宪义离境到美国政府做证?由张宪义回忆录中说明,美方的目的之一是压抑郝柏村的气焰,抬高李登辉的地位。虽然如此,仍令人无法了解中央情报局何以预卜蒋经国即将过世?1988年1月9日张宪义逃美当天,郝柏村尚赴大直七海见蒋经国,交代若干事项。笔者分析,在于如果在蒋经国过世以后,张宪义潜逃美国,接任总统的李登辉对此事不好处理,会冲击到李登辉的声望。李登辉自他赴康乃尔读博士期间,和美国已建立「良好关系」,应无疑义。美方对李登辉的扶持方式,由张宪义事件观之,明显不是一两天的事。本文由郝柏村回忆录中关于中科院与核能研究所的纪录,看出郝柏村对于中科院的军事科技与先进武器的发展极为重视。郝柏村担任八年总长,纪录繁多,本文在每一条相关日记记载后,笔者做出自己的意见。由于文长,分为多篇批载。
本文
以下资料依摘自郝柏村的《八年参谋总长日记》(天下远见出版,2000年)。
1981年大事记
1981年12月1日,郝柏村晋升参谋总长,挂上四星上将。次年11月兼任中山科学院院长。(郝柏村可以说是中华民国迁台以后最有权力的一位官员,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权相」。蒋经国执政末期,国家、社会面临非常多的问题,台湾能够维持秩序地走过来,郝柏村的安定影响非常重要-笔者按)
1982年大事记
3月1日,美国对我核能和平用途的研究横加无理与不公平的限制,因而考虑新核能电厂向法国采购,美国以不供我铀燃料胁我接受不平等的约束,亦可谓国耻也。(此事台湾社会一般不知,美国卖核能电厂,又卖零件、铀燃料,长期费用浩大,而且动辄要胁,形同禁脔-笔者按)
美企图联中共以制俄,真是愚昧已极。(郝柏村对于反共有过去老国民党员的教条味道,后来证明美国1980年代开始培养中共学习现代化,是养虎贻患,造成今日严重之美中冲突。此事类似抗日战争时,国民党付费给八路军抗日以及让中共在延安发展,后来反噬,国民党溃败,退守台湾-笔者按)
3月3日,今日上午接见我驻法代表龚政定,如我能就核能电厂与法国达成交易,将来法国进一步可能以高性能战机或引擎售与我国,不失为从另一途径寻求精密武器。
完全靠美国是危险的,放弃美国是不行的。
6月27日,美在台协会送往华府1983年的台湾的矛盾分析与评估报告,批评军官年龄太大,缺乏主动积极工作精神,社会犯罪升值,党外政治势力18%。可见美现仍视我为其附庸,大行其考核之权,内心甚为愤慨。(郝柏村对于美国的心理和态度相当强硬,美国人非常清楚,故多次邀请郝柏村访问美国,一方面就近观察,不靠资料了解郝柏村,一方面建立交情,预防未来台湾政局的变化,另一方面,郝柏村坚决反共,这对美国军方以及中央情报局来说非常重要-笔者按)
8月24日,关于中科院院长人选,总统觉得孔令晟魄力不够,但总统指示,原则上不在中科院现有人员当中产生。
8月26日,黄孝宗博士来谈,中科院院长由他担任的可能性。(黄孝宗,1920~),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航天科学家和火箭专家-笔者按)
9月16日,反共科学家徐家鸾教授建议开展受控核聚变研究工作。氢原子的融合可发展为武器,而在受控状态下则为无限能源。(即氢弹原理-笔者按)
10月19日,上午单独访问中科院核能研究所钱积彭所长,我的印象我国政策现在不发展核子武器,但我们有能力制造核子武器。下午见总统,报告由余兼任中科院院长,黄博士以中科院总顾问代行院长职务。(因黄孝宗不愿放弃美公民权,无法正式担任中山科学院院长-笔者按)
11月10日,中科院唐前院长来谈,一、中科院与以色列的合作至为重要。二、雷射分离泛燃料,为今后研发核武器的便捷科技。三、与南非核能合作,据杨西昆大使谈南非愿意,而我外交部有顾虑。(这些事皆必须美国同意-笔者按)
11月17日,上午以兼院长身分到中科院接待立法院预算委员会,首次见到康宁祥,而资深委员们平均年龄快八十岁,老态毕露。我向立法委员们坦诚说明,我兼院长及黄代院长的责任和抱负,而我及黄代院长皆不到立法院备询,而由刘副院长代表。
12月3日,见总统报告,南非核能合作可做,但不必太急,余可访斐。(台湾与南非、以色列、法国的合作,多是对美国的一种作态-笔者按)
12月15日,视察中科院,为了解人员待遇座谈。(据贺立维说,中科院研究人员的薪资当时已是民间学界两倍,也就是说,如果当时一位助理教授有四万元月薪,中科院博士级研究员可以拿到八万元,当然和工商业界仍有距离;中科院为军职编制,不易招募高级科技人才,且大多数研究人员难以晋升所长、少将、副院长,因此中科院人员如何产生研发动机与热忱,一直是一个问题。郝柏村鼓励大家为国家牺牲奋斗,要有革命精神,可能效果不彰-笔者按)
1983年大事记
3月2日,中科院第一所(即核能研究所-笔者按)人才很多,但现无工作目标,钱所长为学者,但管理领导能力较弱,黄代院长拟统筹运用一所人才,特告知钱所长支持黄代院长的要求。中斐南非核能合作,斐方对我人才支援盼望甚殷,杨大使亦热心推动,余访斐前特先派钱所长前往初步协商。(核能研究所无工作目标,此事极为严重。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中科院缺乏核子武器发展领导人,核研所自行摸索,旷日费时;二方面,政府政策不定,且受美方严密注意,难有确定工作目标。-笔者按)
5月18日,核能所钱所长来谈:一、南非合作以化学方法及雷射方法生产浓缩铀,3%即可用于发电,南非同意。二、中科院研究以化学方法研制浓缩铀,已获初步突破,浓度已做到0.75%。三、对FMP太空核子爆炸产生电磁波对电子装备系统的影响。四、南非能源公司即将派人来谈合作。五、研制小型核子反应器(即核子反应炉)为该所今后研究的主导计划。(研制小型核子反应炉,方向正确,进口铀矿,自己即可产生浓缩铀,不受美方节制,然最后并未做出,因后来为中央情报局销毁之核能研究所核子反应炉,只有一个,为原来所进口。而且重要工作计划,不久即为中科院内部中情局线民转知中情局驻台人员,完全无保密意义-笔者按)
5月27日,上午召见核能研究所丁干、李瑞成、童永黔、苏昌信诸博士,他们对于以化学方法提炼浓缩铀完成初步的技术突破,已完成0.75%的浓度,有信心在三至五年内达到3%的浓度,则今后核能发电燃料可以自给,不必再受制于美国。下午在荣总六病房见总统,报告一所与南非以化学方法合作提炼浓缩铀合作可能性。(此事甚好,然三至五年内达到3%的浓度之目标,达成没有?颇有疑问,核四燃料棒尚需移回美国,非自制-笔者按)
6月11日,昨日下午见总统,报告李洁明(AIT台北处长-笔者按)会谈要点,并请示与南非核能合作事宜,以雷射法提炼浓缩铀及小型核子反应器研究。总统指示应审慎研究,并先与孙(运璿-笔者按)院长商谈再决定。
6月14日,上午见孙院长,报告军售案及南非核能研究案,院长同意与南非进行核能合作。(可见郝柏村受职权限制,无法单独做出决定。台湾与南非合作有无结果,需进一步了解-笔者按)
7月1日,中科院留学美国研究员被美CIA吸收做内线,回国后主动向政府报告。(此人中科院内部资深人员应皆知,实际情形需进一步了解。然郝柏村并没有指示有关处置与保密事宜,殊为奇怪。这使笔者怀疑中科院核能研究所的研发工作是务虚而非务实,主要功能在于对外宣示「我在发展核武」。中科院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渗透,少数研究人员与主管成为美国线民,不能过于认真研发,否则接触到美国认知之核武「红线」,而又需经常偷窃机密文件,心理压力极大,无形中影响整体士气;依贺立维著作中说张宪义被擢级跃升副所长,所内人心不平,事后证明张宪义为中央情报局吸收人员,拔擢张宪义的幕后主管为何人,多年来未见中科院政战保防部门调查公布。张宪义事件后,凡之前之后中科院或军方留学美国研究人员曾经被美CIA接触,欲吸收内线,非常普遍,影响所及,人人自危,只有及早退。此亦可见美中央情报局人员「饥不择食」,以为自己长期所用,如拉保险。依贺立维著作中形容,有半强迫情形,有美人计情形(honey trap),十分不好应对。-笔者按)(待续)
(龙城飞,原名杨雨亭,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