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 2035年「人均绿地面积」30平方公尺

北京城市中心示意图。(图/翻摄自北京日报,下同)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北京市规划国土委、通州区政府21日联合通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编制完成,即日起公告听取大众意见(7月20日止)。草案勾勒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未来蓝图,首次划定大约9平方公里的战略留白地区全面优化生态空间结构,预计2035年的人均绿地面积可达30平方公尺。

草案各项目标包括,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筑规模大约1亿平方公尺、实现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积极建设国际性宜居城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打造低碳绿色城市、蓝绿交织森林城市、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交辉人文城市、安全公平的宜居城市。

草案还强化对中心城区服务功能,以「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为目标,聚焦在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主导功能,搭建科技创新平合形成都会综合功能,借此承接中心城区40至50万常住人口疏解。

▼落实一核两翼

草案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以一带、一轴深化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布局,以组团、家园单元提供各项城市公共服务,并且规划全面增加绿色空间总量,实现森林入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所谓「一带」是指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一轴」则是依托六环路建设功能融合活力地区,形成一条创新发展轴。

城市设计更是草案的一大亮点,本次规划重构城市空间秩序,依托大运河塑造由古至今、古今同辉的城市风貌,至于通州古城的三庙一塔历史景观也会完整保留。草案还划定基准高度管控区,建立舒缓有序、格局清晰的城市新秩序;建设低密度城区,加强建筑规模整体管控,划定规模适度、紧凑集约的强度分区;加强对建筑风貌、城市色彩、公共空间等全域要素管控,旨在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示意图。

草案也针对交通、职住、环境等公众关心的议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配置等资源要素,追求更高品质的永续发展。交通方面将会构建绿色交通系统(预计市民使用率达到80%以上),并且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路网,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职住平衡方面,优化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民生服务体系,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环境治理方面,建立低碳的绿色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达到20%以上),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草案还规划在每个街区都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公共设施集中设置、混合设置,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实现居民从家门步行5分钟可达各项便民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落实以人为根、以城为本的设计宗旨。

▼空间结构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