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不区别文化与政治,西方制造敌人(杨凯钧)

(图/达志影像)

2024年伊始,就有两则新闻让笔者深有感触。

首先是北一女中老师区桂芝接受英国《经济学人》访问,但是访谈文字稿却与区老师发言本意大相迳庭。不只将区老师针对删除过多文言文,导致台湾年轻人失去承接优质传统文化的机会,以及现今教育过于主张诸如「个人主义」、「学生权利」等西方价值观,让青年失去对自身文化信心的感叹,直接连结上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文化自信」,且据此认为区老师试图「隔海唱和」;而且无视台湾整体课纲与国文领纲文言文与白话文比例问题争议早已延烧多年,毫无根据的说出「众多教师广泛支持当前课纲」等论断,都有误导文化论述之嫌。

其次,1月31日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就儿童网路安全问题,向各大社群平台公司如Meta、X、TikTok、Snap、Discord等社交平台的执行长进行质询时,竟然对新加坡出生长大的抖音执行长周受资,连番质询与儿童安全毫无关系的问题,如「周是否为中共党员」、「是否持有中国籍」等。这些问题若非证明参议员不做功课,将周受资当成大陆人;就是蕴含更深层的恶意,对所有华人血统人士不信任。

过去,西方国家曾经试图了解中国,与中国专家进行深度合作研究。冷战时期,更有鉴于中共否定并破坏中华传统文化,便与台湾的国民政府派学者大力进行中国历史研究以及保存历史典籍等工作。这使得美国曾一度成为世界中国(汉学)研究的重镇,如哈佛大学就有费正清中国文化中心及燕京学社两大机构。

客观来说,美国当时的举动确实成功维护并传播中华文化,亲美的国民政府也有十足底气大声向全世界华人及外国人宣扬自己是文化道统的捍卫者,而非共产党宣传下「美帝傀儡走狗」。更重要的是,当时英美为首的西方世界,自信昂扬下理性而清明,相信「文化」可以超越政权的桎梏,「一个民族」并不等于「一种意识形态」。

然而,当前的西方世界,核心价值观逐渐崩毁下,似乎愈来愈不能厘清「民族」、「文化」、「政权」、「意识形态」间的界线,甚至有意混淆。

俄乌战争之后,乌克兰政府迅速抛弃传统东正教儒略历,改用格里历(公历)。如此行为,让人感受此举是乌克兰政府为了向西欧天主教以及新教示好,试图逼迫在该国仍占多数的乌克兰东正教徒「改宗」。

以色列与哈玛斯在加沙走廊激战,欧美媒体以及政客为了捍卫以色列纳坦雅胡政府的军事行为,不惜将同情巴勒斯坦以及反战运动贴上「反以色列」甚至「反犹」的沉重标签。

一个有理智的人,应该理解「东正教徒」并不代表「支持俄国和普丁」;谴责纳坦雅胡的军事行为更不等同「反犹」。但是,当前的欧美,不只拒绝区分这些差异,甚至有硬要将其揉合在一起,塑造「三合一敌人」的迹象,就如同对待区桂芝老师和周受资执行长一般,只因为他们是文化上以及血统上的中国人,便要扣上「中共支持者」的大帽子。

事实上,《经济学人》已经不只一次对于中华文化以及东亚价值观进行批判。笔者不得不怀疑,难道在当前欧美人眼中,我们只能学某些华人,在西方媒体前「对自己身分羞愧」,公开否定民族传统,全面拥抱「西方世界价值观」才可以脱掉「中共支持者」的帽子?

在某些西方菁英眼中,中华文化是否如东正教与儒略历一般,是中共渗透台湾以及海外华人的工具?甚至是中共与西方全面争夺话语权的利器?杭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幽灵,在后全球化时期之后,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迹象。但西方媒体与政客试图将中华文化等同于中共的举措,到底是在减少还是在增加潜在敌人?是在扩展影响力还是消耗自身能量?时间自会证明一切。

(作者为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中国大陆研究所博士生)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