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喀布尔沦陷、民主党与共和党(温承泽)
多数的民主党人公开呼吁政府要确保美国人民和阿富汗盟友能安全从阿富汗撤离,他们仍极力避免针对拜登总统混乱撤军一事进行评论。(图/美国空军)
在世界目睹近期阿富汗沦陷的同时,美国国内对拜登总统混乱撤军行动的批评力道也正在加强。但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党内部鲜少有人公开对阿富汗混乱的局面加以评论。其中,民主党籍纽泽西州众议员Tom Malinowski公开批评拜登政府未能提早撤离美国人与阿富汗盟友;而曾在伊拉克战争中服役的民主党籍麻州众议员Seth Moulton也批评阿富汗局面是「可避免的灾难」。另外有几位民主党籍参议员提到国会可能会针对美国「为何没能更有效的预防阿富汗政府沦陷」一事展开调查。
然而,多数的民主党人都将焦点放在现在美国国内的两项重大法案—1.2兆美金的两党基础建设法案、3.5兆美金的所谓「人类基础建设」(human infrastructure)法案。就算公开呼吁政府要确保美国人民和阿富汗盟友能安全从阿富汗撤离,他们仍极力避免针对混乱撤军一事进行评论。民主党参议院多数党党鞭Dick Durban与众议院议长Nancy Pelosi更是赞誉拜登总统的「英勇」撤军行动,也称赞拜登总统下了艰难的决定,让阿富汗战争不会被继承到下一任总统。
相较之下,共和党虽然在川普执政时期鲜少愿意针对国内议题抨击自家总统,但在外交政策上,许多共和党人坚持原则,竭力阻却有明显孤立主义倾向的川普—如2018年川普原打算抛下库德族盟友从叙利亚撤军,但在国家安全官员、军事将领与国会议员的阻却下,最终决定留下约1000名美军。
2020年二月,川普总统准备和塔利班达成「和平协议」时,虽有些共和党人赞赏此举,但有许多党内重要人士提出反对意见。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John Katko警告美国不该为了离开阿富汗,而「把整个国家送给塔利班」;众议员Joe Wilson则提到川普答应释出塔利班战士是「危险且不负责任的」。而就当去年11月选举结果揭晓,成为跛脚总统的川普宣布要将在阿富汗的美军从4500人降至2500人时,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副主席McCaul批评此举会损害美国反恐行动,时任参议院多数党领袖Mitch McConnell抨击此举会伤害美国盟友、使敌人得利。
另外,许多共和党参议员也都表示反对此一决定。当时,民主党曾抨击川普此举「恣意且危险」;可是,时空改变,对照之下,仅少数民主党人(如参议员Robert Menendez与Jeanne Shaheen)对拜登撤军决定抱有怀疑态度。过去抨击「恣意且危险」的民主党人却多赞誉拜登撤军的决定。
而就在阿富汗灾难带来各种挑战—美国在盟友与敌人面前信誉受损、美国在中亚失去重要战略地理位置、伊斯兰恐怖主义可能再起—的同时,拜登政府的重心仍放在「重建」国内,欲透过3.5兆法案达成四大终生津贴—「普遍幼儿学龄前教育、普遍幼儿照护津贴、普遍有薪家务与病假、免费两年社区大学」。这些津贴加上社会安全、医疗保险,势必代表美国在国家安全上的支出会受到挤压,美国在军队现代化、阻却外来威胁(俄罗斯、伊朗、北韩、塔利班等)的任务上也会受到影响。
但民主党盼以国防支出为代价,转向投资国内建设的倾向是行之有年:约莫在越战后期,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外交政策立场上的差异逐渐拉大,共和党保有自艾森豪总统以来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ist)、较为鹰派(hawkish)的立场;而民主党则从原先鹰派色彩转为鸽派(dovish)—197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George McGovern即是民主党转向鸽派的重要转捩点。McGovern倡议美国应立即退出越战并将资源投注国内。
而1970年代后期的卡特总统执政四年来,外交上发生伊朗人质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内政上又遭遇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膨率)高达22。这样内外不振的局面要直到雷根总统上台以后才有所扭转,而雷根强硬、积极的外交政策也是导致冷战终结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如在卡特时代历经外交挫败以后,美国选择雷根一般,共和党人若欲在2022年夺回参众议院、在2024年赢回白宫,应效仿雷根提出一套有别于卡特的外交政策,重拾美国信誉并达成内政、外交平衡。但要达成此目标,他们势必要脱离川普的阴影—川普虽正确识别中国大陆与伊朗为美国对手,但在北韩问题上缺乏成果、对俄政策上言行不一,更不用说川普与塔利班灾难性的「和平」协议。
虽然外交政策通常不是选民最关注的重点,但在目睹阿富汗沦陷后,政治人物的外交政策立场与可信度,可能在明年期中选举及三年后总统大选上成为瞩目焦点。现在值得关注的是,在川普「美国优先」的民粹主义与近期的阿富汗灾难过后,共和党人是否会重新接受自己从1950年代以来作为强硬、积极、国际主义式外交政策倡导者的角色。
(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外交学系双主修韩语系、以色列阿巴埃班智库亚洲政策计划学人、大九学堂第二届学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