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慢”就业,“多想一步”会浪费时间吗

图①②2021年5月,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举行“2021年毕业生就业校园双选会”,来自全国各地700余家企事业单位招贤纳才,为学生提供近8000个岗位类别、3万余名需求人数,供需比达10∶1。

图③2021年4月,山东科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积极做好就业准备。

图④2021年5月,江苏淮安,大学生在校园招聘会上挑选工作岗位。

“求考研队友,求靠谱租房,”研究生考试复试后,“再战大军”纷纷在微博上发帖,“先gap(空档)一年准备再战,家里面也支持,说经济上不用操心。”

升学、就业、创业,在他们的同龄人抓住毕业季最后的时光规划着走出校园后的人生阶段时,或许无奈,或许放松,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慢一慢”“缓一缓”,暂时将“毕业去向”这一在以往看似“必填”的项目上留个白、腾个空,在梦想没有达成时选择暂时休息。“慢就业”这个词,也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那么,“慢”究竟是为了蓄势待发,暂时求得与自身、与心灵和解的缓冲之需,还是拖沓延宕、回避现实的消极之举?记者采访了部分教师、学生及专家

慢就业:择业观多元化的表现

“想毕业后去云南待一年,一边兼职,一边旅游,回家后再开始正式找工作”,即将从山东某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的刘颖化名)这样规划自己毕业后的生活。“感觉自己的前二十几年都好‘没意思’,从高考到大学四年一直在考试;大三下半学期开始准备考研,毕业后暑假开始准备司法考试,研究生开学后期中考、期末考不停,马上要毕业了又要考公务员。”刘颖表示,自己专业考公务员大部分不要求应届生,所以想先“出去走走”。

除了暂时“歇一歇”,给自己的人生旅程留个“小空档”,实现自己的“小期待”之外,更多“慢就业”学生的选择背后是理想未能实现的无奈。

“最近两年由于疫情等因素,原计划出国的学生出不去,本专业保研和考研比例并无太多增长,而国内考研的学生增加,所以其实竞争更激烈了。今年学院70余名毕业生中,有8人计划‘慢就业’复习准备‘二战’考研。”华东地区某985高校生命学院学工部就业负责人李虹(化名)表示。

李虹还表示,近年来“慢”下来等待机会考公务员、考教师资格的学生也逐渐增多了。她回忆往届本科毕业生小黄的求职经历:“毕业后一段时间他还跟着专业老师做实习,后来考家乡中学的教师岗,直到当年12月他才定下来,总算赶在还是应届生身份的‘尾巴’上,我们才算松了口气。”

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看来,“慢就业”是现在大学生择业观多元化的一种表现。“现在毕业生不少是95后、00后,他们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有的选择升学、创业,有的选择到企业就业,与此同时,‘慢就业’现象也在增长。”

慢就业:理性抉择背后有原因

那么,从更长时段的职业发展来讲,“慢就业”究竟是一种理性选择,还是对社会现实的变相逃避?

“观察到有的学生报考公务员,对心仪岗位的要求很高,比如待遇好、离家近,最后即使能分配到自己家相邻县的岗位也不愿意,我认为对待工作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想法。”中央民大招生就业工作处副处长张继伟对记者表示。不少专家提出,相当一部分“慢就业”的学生存在对求职目标预期偏高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现在劳动力的素质在普遍提高,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选择所谓‘慢就业’的大学生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劳动竞争力。年轻群体对就业的质量要求在大幅度提升,而且更看重首次就业的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慢就业’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可以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延缓就业意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文军分析道。

文军看来,“慢就业”并不意味着“懒”,反而意味着对自身的高要求,“微观层面来看,有一些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如考研的同学今年差一点分数,他宁愿再等一等继续考,这反映出年轻群体对自我发展的期待和定位越来越明确,自我实现的动机越来越强烈。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选择‘慢’是因为懒散,不愿意更早进入社会中。但我们发现,一些‘985’或‘双一流高校学生对自我的要求比较高,希望在进入社会前有一个过渡期,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给自己的状态做一个调整。”

除学生本人意愿外,不少城市家庭父母经济条件较好,主观上允许、包容、支持孩子“慢就业”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我认识的不少暂时不就业准备‘二战’考研的学生,他们父母认为家中没有经济负担,也比较赞同学生想法,愿意给孩子创造环境重新考研,在父母眼中考研是个‘高大上’的目标,心想‘我家孩子努下力明年就能上研究生了’‘还是很有追求的’,对于gap一年并不觉得什么。”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水利与生态环保行业就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屈文谦表示,选择再次考研说明学生的深造愿望强烈,这在“双一流”高校中应该是个普遍现象。“学生们都很优秀,学习能力很强,想进一步深造提升自己,加上现在就业市场对学历有要求,所以选择‘二战’可以理解。现在很多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好,没有生活压力,也不急于就业,家里也支持他们备考。”

慢就业:权衡利弊有妙招

是选择继续等待、观望还是“将就”?是接受“慢”的未知还是暂时迎接现实的妥协?即将进入6月,毕业时刻越来越近,是否该“慢”成为一些去向未定同学的选择题。

“我觉得现在很多学生还是存在跟风现象,尤其是对于去考研、二战考研的学生受到周围同学和家里的影响还是非常多的。根据我们统计,其实没有进考场或者考了一科就跑的学生比例还是很高的, 这些学生应该想一想自己的优势,多想几步,否则还是会耽误自己的时间。”张继伟表示。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二战’,还是要慎重考虑,比如自己考研的目的是什么?能否承受相应的心理压力?如果考研是因为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或者不想走出‘温室’,不想进入职场,可能就要重新审视这个选择了。”屈文谦表示,“通过慢就业来逃避就业,这种情况我们是不鼓励的,还是希望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就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年年在增加,就业压力也在增大,逃避解决不了问题,直面困难、提前做好规划、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

“如果家庭和个人经济条件允许,在没有‘理想’的职业机会时,采取‘慢就业’模式,等待更好机会,应该没有问题。可是,如果在经济方面的积累和支持不足,就应该降低预期目标,选择‘次优’或‘再次优’。”北京师范大学战略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建民分析道,“其实,职业选择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自己的认知不同。从基础的职业起步,了解基层,体会劳动的不易,反而有助于历练自己,打好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如果有相应积累和支持,可以利用‘慢就业’时间多争取学习机会,进一步提高自己。”

有专家还表示,学生“慢就业”现象其实对于高校在制度建设、就业育人方面也有新的启发。例如应当将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通过教师谈话引导、家校联动、朋辈扶助等措施加以引导,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李虹表示,针对“慢就业”的学生,学工部老师会一对一与其沟通了解情况,学生群体“研友会”也会提供互助,学校会为他们提供自习室、开放学业分享中心,让他们在冲刺备战时能有安静复习的环境,稳定情绪和心态。“我们还联合班主任和教务对学生做评估,对于考研希望不大的同学会做一些思想工作,给他们定点推荐一些岗位,还发动校友力量内推。我们也建议‘二战’的同学保持同课题组老师联系,让他们在备战期间也能接触到科研,而非完全回到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备考。”

王建民认为,目前的本科四年学制规定、传统观念、家庭和社会压力等,都对学生选择“慢就业”有影响。“如果学生选择‘慢就业’,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也可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在学习年限上更加弹性化,政策上允许办理休学创业、再复学,或者通过业余时间学习继续完成学业。”

链接

●教育部:做好政策性岗位招录高校毕业生工作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做好政策性岗位招录高校毕业生各项工作。

公务员招录方面,中央组织部、国家公务员局将考录时间提前约2个月,将于7月基本完成。

基层就业项目方面,“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均陆续启动

大学生征兵方面,教育部配合国防动员部启动“一年两征”征兵改革,第一次征兵已基本结束,第二次征兵报名已于4月开始。

国企招聘方面,教育部会同国资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正在举办第二季“国聘行动”,目前已累计提供岗位58.9万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方面,会同人力资源社会和保障部指导各地做好教师招聘工作,预计于8月基本完成。

今年升级推出“24365智慧就业平台”,会同社会招聘机构,已累计向2021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1451万条,投递简历3763万人次。会同人社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国资委等15个部门,共同组织专场招聘会40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信息342万条。

●上海:录用高校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招聘总量的70%

上海市教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扩大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规模、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计划。在本年度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中,录用高校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招聘总量的70%。

●天津:45条措施力保大学生就业

天津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措施》,将通过开发就业岗位、加大招聘力度、给予就业补贴等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若干措施》共包括三部分45条措施,通过推动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对高校毕业生重点创业项目给予支持,最大限度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性岗位。同时,将“着眼当下”与“放眼未来”相结合,全面加强就业观教育,扎实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切实深化就业服务,全方位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

●福建: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近日,福建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出台《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21年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约25.5万人,要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落实税收优惠、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支持线上教育、文化创意、新媒体运营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微商店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就业。

新疆: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2021年新疆全区42所高校共有毕业生约9.7万人,较去年增加近10%,增量、增幅再创历史新高。为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让高校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新疆提早谋划、主动出击、制定方案,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记者 周世祥 杨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