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嘴巴抢在脑袋之前!说话「三思而后言」 轻松避免人际麻烦

▲(图/Pinterest)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这点套用于「说话」方面也绝对适用。说话前想三次,能帮助自己更厘清接下来要说出口内容,使其逻辑更加完整清晰,并能在思索发言内容的同时仔细审视此话一出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他人听到后的感受如何等等。话说出口前至少想过三次,也是种细心、成熟、富同理心的基本表现。

我接下来要说的话有其必要性吗?

▲(图/Unsplash@kxvn_lx)

众所皆知有些话其实并没有非说不可的必要,有趣的是,大多数人即使知晓这点,仍会选择把话说出口。可能原因有很多,例如认为闲聊无妨,又或是觉得虽然没必要讲,但自身的意见很重要,仍想要告诉对方与之交流。若是类似上述情况,那就无须在意接下来要说的话是否有必要,可以接续确认「第二次」。

这些话是否出自于有意识的善意?

▲(图/Unsplash@priscilladupreez)

搞定必要性的问题后,我们接着来到「正当性」的环节。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是认为非说不可的话,也需要经过再三思量再说出,以免无意间损人自尊,使他人感到窘迫不适。话说出口前,问问自己「这是出自于好意吗?」、「讲出来的益处是否大于对方将受到的伤害?」以及最重要的「这话是否为必要的、经过思量的善意提醒?」若以上皆非,那倒也无须坚持说出口。

它能帮助事情往更好方向发展吗?

▲(图/Unsplash@awcreativeut)

为什么有些明知有其必要、也是善意提醒的话语没有非说不可的必要?那是因为,即使前面两项条件(必要性、正当性)皆成立,它也不一定符合「比例原则」。也就是说,若此话一出所造成的伤害大于对事情的益处,那又为何非得要说?说话前,以能够改善现况解决问题出发点,除了显现你的窝心与谨慎之外,也能少点空泛而没有实质内容的评论

话说出口前想三次,分别目的是确保话语的必要性、正当性皆成立,以及还要符合「利大于弊」的比例原则。就像有句话所说的「别让舌头抢先你的思考」,既然三思而后言能够替我们省去不少麻烦,又何乐而不为呢?

延伸阅读:

别再为了反对而反对!想法不同是人之常情:比起无谓的批评谩骂,先试着将主观转为善意的建议

聊天时最基本的礼貌,是不让他人感到窘迫:善用正向引导式发问,用谈话关系添加温度

※本文由女子学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https://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