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一圆粉丝梦!献给电影大师奇士劳斯基的情书

▲(左)享誉国际的波兰电影大师「克里斯多夫‧奇士劳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逝世20周年,作者罗展凤出版了(右)《无常素描:追忆奇斯洛夫斯基》有关导演奇士劳斯基与电影场景,以及对生命的一些感悟。(图/(左图)翻摄自网路 、(右图)KUBRICK出版社提供)

消费中心/综合报导

享誉国际的波兰电影大师「克里斯多夫‧奇士劳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于1996年3月13日辞世,逝世至今20周年,仍为许多影迷所追捧,世界各地也有不少纪念影展等活动,以《蓝白红三部曲》(Three Colours)、《双面薇若妮卡》(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十诫》(The Decalogue)等作品闻名于世。

香港 KUBRICK出版社的新书《无常素描:追忆奇斯洛夫斯基》(亦为「奇士劳斯基」),作者罗展凤在〈序〉里这么描述她对奇斯洛夫斯基电影的喜爱:「这时候,第一次看到你《十诫》(The Decalogue/Dekalog,1988)里的《第一诫》,随即感受到一趟前所未有的心灵震颤,才五十分钟的电视剧集,我看罢发着呆。」

▼作者罗展凤专职研究电影音乐,波兰电影大师奇士劳斯基,为引导她走上电影研究这条路的重要影响者。(图/罗展凤提供)

痴迷于奇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任教于香港公开大学创意写作与电影艺术课程的罗展凤,专职研究电影音乐,她认为奇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为:「我的宗教与救赎。」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位电影大师,罗展凤想赴波兰一圆她的粉丝梦,终于2007年成行,只身前往波兰访问奇斯洛夫斯基的「御用」的配乐家Zbigniew Preisner,于访后表示感激,因为是他的作品才令罗展凤开始研究电影音乐的。

对罗展凤而言,波兰的电影大师奇斯洛夫斯基是她最喜欢的导演,开启她对电影、生命的哲思台湾将推出4部经典电影数位修复版,包括《双面薇若妮卡》(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蓝白红三部曲》(Three Colours),日前台湾的片商光点华山电影馆开卖限量纪念套票,8分钟秒杀的大师魅力,令人惊叹不已!

▲由香港KUBRICK出版社、罗展凤所撰写的《无常素描:追忆奇斯洛夫斯基》,内容有关导演奇士劳斯基与电影场景,作者希望在导演逝世20周年出版这本书。(图/KUBRICK出版社提供)

书摘:活下去/罗展凤

生于何年?你是谁?甚么于你最重要?──《被访者

纪录片《被访者》最后一幕,100岁的婆婆镜头重复祈愿:「活长一点,活长一点。」(图/翻摄自YouTube)

纪录片《被访者》的最后一幕,一百岁的婆婆向镜头重复两次祈愿:「活长一点,活长一点。」

婆婆对生命投上积极一票,只望多活一些年月,那是对生命强烈的信任表现。换转,纪录片最后是来自一位厌世的长者,道出相反意见,整部电影会不一样。儿子:你没有提及灵魂父亲:那只是一种习惯的说法,灵魂是没有的。儿子:姑母说有的。父亲:有些人相信这个,因为,这样他们的生活会容易些。──《第一诫》

▲在电影《第一诫》里的男孩一脸忧郁,问:「那人死后还余下什么?」父亲停下来,想了想说:「那个人的成就人们对他的记忆,记忆是重要的。」(图/翻摄自YouTube)

《第一诫》里,孩子问父亲什么是死亡。父亲以理性回答:死亡就是心脏停止泵动血液……不能跟大脑接轨,一切机能终止,所有停顿,就是终结。孩子一脸忧郁,问:那人死后还余下什么?父亲停下来,想了想说:那个人的成就,人们对他的记忆,记忆是重要的,例如记忆中这个人如何走路,记忆中这个人的友善……你会记得他们的脸孔,他们的笑容,还有缺了的一颗牙齿。孩子,太早问这个问题吧!

我们总是太早问这样的问题(年少时的敏感、细腻,对死亡、分离、黑暗的莫名害怕),及至,很快便会忘却(遗忘令我们更容易的活下去),到问题再次出现(面对生老病死的发生),益发手足无措,焦头烂额,到懂得并尝试解答,生命大抵已走近尾声、尽头。这是上天要跟我们开的玩笑,生命面前,我们总得赔光,一铺清袋

生命的荒谬之处,是年月让我们懂得更多,通情练达智慧。但身体却愈加衰退、病弱、朽坏。

清明的脑袋,朽腐的身躯,两者在不平等下角力,最终只得认命。

换一个角度。

(以特写镜头对焦看世界)出身、运气、智慧、能力、才华、成就、财富……让我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不一样的起跑点

(以长镜头作远距离对焦看世界)生命的公平线上,因为死亡,把人们的平等拉近。

问题是,死亡来临以前,生者如何存活。

写作的朋友说,她已到了倒数日子过活的年月。于是,更珍惜时间,是真的在意什么叫一年、一月、一日;知道什么叫一分、一秒。如果你懂得时间之倒数,你会警觉,无关的人、无关的事,谢绝参与。

面对腐朽生命──遗忘之必要,理性之必然,微笑之必须。

写作朋友比任何人更懂说「不」,干净俐落,不留情面。

相比下,我们总太宽容,变得拖拖拉拉,成全别人需要,削减自己时间(答应比拒绝是容易多了)。

我们总太宽容,走容易的路,难免苟且偷安(谁不想舍难取易)。

我们总太宽容,为自己开脱有数不清的借口(我的强项是自我欺骗)。

其实,我不过想更智慧一点,活下去。然而我总是选择容易一点,及至意识红灯响起,时光在指缝中早已溜走;

我开始无能为力,给自己编织令自己好过的谎言。

于是,看着熟悉的老朋友,感觉陌生、远离,但还总得掩饰,交好。我开始感觉到当中的不道德,并且明白,我为何更愿意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告诉陌生的人,因为,从此不相往来,彼此不言伤害。

忠诚,并不易为。

活下去,就得承受某程度的不道德,在生活里的不同层面。成年人爱叫这作——妥协。《无休无止》里,老律师巴拉多向狱中坚执屈强的工人说:「选择生存的人,(应知道)有很多东西必须忍受。」

很久以前,我在札记也写下了一句类似的话:凡是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总可以忍受任何一种活下去的方式

▲罗展凤在〈活下去〉写到:「凡是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总可以忍受任何一种活下去的方式。」(图/罗展凤提供)

问题是,我们知道为啥而活吗?活下去,于某些人而言,委实并不轻易。

「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是最近几年来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他死了,就跟大部分伟大的导演一样。也就是说,大部分伟大的导演不是死了,否则就是不再拍电影了。不然,他们已在某个时刻突然无法挽回地失去某样东西──某种个人化想像力、智慧或叙事的方式。塔科夫斯基可能属于没有丧失这些能力的那几位,很不幸,他却死了,大概因为他没办法继续活下去。通常这就是人们死掉的原因。你可以说因为癌症、心脏病或某人倒在车轮底下。可是通常人们真正的死因,是因为他们无法再活下去。」

你的传记里说了以上一番话,一字一句,道尽人生无奈。

作者:罗展凤

作者简介 罗展凤 专研电影音乐,为华语世界少数研究此领域的研究者。自2004年起,有关著作包括《映画x音乐》、《必要的静默:世界电影音乐创作谈》、《画内音》、《画外音》。 2010年获亚洲文化协会颁发半年期「利希慎基金奖助金」,游学纽约。2011年4月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香港艺术发展奖──年度最佳艺术家奖(艺术评论)」。 现任教于香港公开大学创意写作与电影艺术课程 。

内容简介: 2004年,罗展凤完成了第一本电影音乐评论作品,并许下承诺:「下一站,波兰」。

因为一个敬重的导演,2007年,她带着导演的英文版传记,只身跑到波兰的三个城市:华沙、洛兹、克拉科夫,为的是要亲身站在导演的出生地、成长地、其拍摄现场、以至墓园,跟导演说声:「奇斯洛夫斯基先生,谢谢你。」

因为这个导演,她的书写生命从此不再一样。2016年,结集了这本小书,有关导演与场景,有关导演及其作品,有关生命里一些感悟。在导演逝世的二十周年,完一个心结。

出版社:KUBRICK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