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药物!她38岁确诊糖尿病前期 靠2件事稳控血糖

不靠药物!她38岁确诊糖尿病前期 靠2件事稳控血糖。(图/康健杂志提供 陈德信摄)

曾在运动频道服务、热爱运动的李韦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血糖问题。2017年左右发现自己身体不太对劲,「我一周运动2天,做TRX和慢跑,却持续变胖,生理期紊乱、焦虑。那时候我在菲律宾度假,天气炎热却不断盗冷汗,以为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就诊抽血一验,饭前血糖110,糖化血色素6,胰岛素抗性是健康人的3倍,「现在回想,以前工作压力大就乱吃,这10年来胖了20多公斤,不过因为自己一直有做运动,还去国外参加马拉松比赛,从没想过会有血糖问题。」

●不敢让家人知道 戒淀粉、增加运动来改善

2019年1月,她确诊糖尿病前期。当听到自己一只脚踩在糖尿病门口,脑中「轰」的一声,既震惊又沮丧,「我跟医师聊了很久,当下都没哭,但一出诊间我就哭了。」当时才38岁,年纪轻轻就可能得到这个伴随终身的慢性病,一开始她不敢让家人知晓,只有少数好友和妹妹知道,「这不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吗?我这么年轻怎么会得呢?」

后来回头思考,家族似乎都有后天的血糖问题,叔叔、姑姑、父亲一辈都是吃药控制血糖,「医师说这是体质,比一般人更容易有这些问题,」于是她开始寻求改善的方式,「糖尿病不可怕,不去改善才可怕。」

她的主治医师、新店耕莘医院新陈代谢科主任马文雅,当时给她两条路走:一条吃药控制;第二条是控制饮食和运动,她选择第二条路。

原本她很爱吃面、萝卜糕、碗粿、肉粽等食物,听从建议后开始戒淀粉、控制饮食,酒类、含糖饮料、糕点、米饭、羹类都不碰,应酬、尾牙都拒绝,「确诊那段时间刚好过年,我还煮了一桌年夜菜,但一口都没碰,我不敢让家人知道我有血糖问题,所以我说在减肥。」

运动则是一周提高到5次,参加健身房的团课,有氧拳击、弹跳床、重训深蹲样样都做,「增加运动量后食欲真的降低了,工作压力也得到纾解,不像以前动不动就想吃东西。」

●10个月瘦17公斤 全马成绩进步了70分钟

努力有了回报,3个月后她瘦了9公斤,血糖数值回到正常范围;10个月后,她甩掉了17公斤肥肉,体重从巅峰时75公斤降到57.6公斤,体脂21%,整整降了10%,胰岛素抗性成功减到健康标准的一半,「最后一次抽血,医生说我的身体状态已经接近运动员,之后一年追踪一次即可,」她说。

2019年11月她参加了纽约马拉松,和2017、18年确诊之前相比,感受有很大的不同。「真的只有箭步如飞可以形容,」她笑说,这段期间她特别加强有氧训练和下肢肌力,加上体重变轻,跑起来很轻松,「2017年东京马拉松跑了6小时12分,2018年柏林马拉松跑了6小时4分,2019年的纽约马拉松进步70分钟,4小时55分就完赛。」

瘦了之后,春天也来了,去年她交了男友,「不过现在胖回来3公斤,因为我常去台南找他,台南美食太好吃了,」她笑着说。

马文雅医师指出,有研究显示,透过改善生活习惯,能降低日后真的罹患糖尿病的风险58%,而药物只有31%,显见改变生活型态是更有效的方式。

虽然已经恢复正常饮食,但为了健康,她习惯自己煮。(图 / 李韦莹、康健杂志提供)

●力挽狂澜的成功秘诀:自制力

原本喜欢吃精致淀粉,但为了健康她戒绝淀粉,饮料只喝茶和黑咖啡,这样严格控制饮食的生活持续了10个月,「自制力很重要,」她永远记得医师说的话:「饥饿、想吃东西,这些渴望都是大脑可以控制的,而且这些美食之前就吃过,为什么明知道有害还要吃呢?」

她身边也有糖尿病友凭借药物就肆无忌惮乱吃,血糖飙到300多,情况恶化到吃药、打针才能勉强控制,后来那位糖友小中风了。「药物只能治标,能真正改善的还是得靠控制饮食和运动。」

马文雅也表示,要透过改善生活型态或是药物预防控制,要看患者能否有自制力控制体重,如果缺乏自制力或容易半途而废,那么就需要药物辅助,因此在选择时,要先思考自己是否能真的按照医嘱或建议持续执行下去。

她滑着手机翻找以前的照片,不断惊呼「以前怎么长这样」、「真的太惊人了」,这脱胎换骨的改变,从言谈和表情看得出,她除了惊讶,还带着些许的喜悦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