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

本文为本站教育频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1902年,蔡元培等创办爱国学社、爱国女学改革教育、宣传革命。同年在上海白克路(今凤阳路)登贤里举行爱国女校开学典礼。后排左六为蔡元培。

1912年孙中山(中坐者)主持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孙左二为蔡元培)

1921年8月,蔡元培(中坐者)率中国教育代表团到檀香山出席太平洋各国教育会议时,与代表团成员合影。在这次会议上,蔡元培起草了两项提案以推动世界语的传播。

1912年1月5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南北议和后,他又出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首任教育总长。

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教育部没有办公场所,他询问大总统孙中山,得到的回答是:“此须汝自行寻觅,我不能管也。”后来,在时任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马相伯的帮助下,借南京碑亭巷内务司楼上三间房间作为教育部的办公室。蔡元培“亲诣大总统领印,白巾咫尺,裹一方寸物,乘人力车往返”,成为民国开国史之趣谈

在创建教育部的过程中,蔡元培坚持两条用人原则:一是“为事择人,不设冗员”。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其他各部人员,多或至百余人,惟教育部连缮写者在内仅30余人。部员津贴上自总长下至录事,不分等级,每月一律30元。整个教育部开支,每月仅及千元。而工作效率却很高,部员各负其责,各司其事,“绝无官署意味”。教育部成立了学制起草委员会,邀集教育界著名人士以及从英、美、德、法、俄、日等国回来的留学生,各就所长,分别起草有关小学中学、专门学校以及大学各项制度。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存在才2个多月,“而中华民国全部学制草案,实于此时大略完成”。后来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后,在此基础上制订了中华民国第一部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可以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是一个平民化的,精兵简政的,高效率的教育部。

蔡元培用人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唯才是用。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管资历、学历。王云五当时年仅23岁,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在上海从事教育工作,与蔡元培素不相识。在蔡元培出任民国教育总长后,他将自己对于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想法写成书面意见寄给蔡元培。蔡认为他所提建议极为中肯,即复函坚邀他到教育部“相助为理”。后来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仍请他北上,任职专门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掌管“大学及游学生”事宜。两人从此结下了近三十年的友谊,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逝世,王云五是朋友中唯一随侍病榻的送终者。

唯才是用的第二层含义是不分党派。范源濂早年留学日本,原系学部参事,籍隶共和党。蔡元培深知自己对于教育偏于理想,而范源濂注重实践,两人合作,可以取长补短,于民国教育有益。所以他不顾国民党内的反对,二次亲自访问范源濂,对他说:“我请出一位异党的次长,在国民党里边并不是没有反对的意见;但是我为了公忠体国,使教育部有全国代表性,是不管这种反对意见的。”范源濂为蔡元培的真诚和以民国教育为重的精神所感动,不顾共和党内的反对意见,接受了蔡元培的要求。事实证明,他们的合作是成功的。

1912年1月19日,蔡元培以教育部的名义,颁布了两个重要法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前者共14 条,主要内容有:各级各类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应注重手工科;中学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废止旧时奖励出身,各级学校毕业者,称某级学校毕业生。这个教育法令,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对于安定人心,稳定局势,建立新的教育秩序,起了非同一般的作用。

2 月8 、9 、10 日,《民立报》连续发表蔡元培的重要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后改名为《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该文围绕“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思想,全面阐述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民国教育方针,以取代清末“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五育的核心是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说:“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旨即是自由、平等、博爱。蔡元培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五育并举思想,实质上是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顺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潮流。1912 年9 月2 日,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很明显受到了蔡元培思想的影响。蔡元培是这个教育方针的理论奠基者。(金林祥撰文)

作者介绍:

金林祥(1948.9-),上海人,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教学和研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等职。先后受聘担任英国开放大学客座研究员(1999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2年)。199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等。已出版专著、主编和参编的著作30余种,其中《中国教育制度通史》,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1年);《陶行知词典》,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10年)。另在《教育研究》、《近代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教育学报》等发表论文150余篇。

同题问答:

本站教育:百年来中国称得上“教育大师”的人并不多,请问怎样的人可以称为“教育大师”?

金林祥: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教育理论的发展,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基础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并且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的大教育家

本站教育: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核心理念是什么?

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养成健全人格”,实施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高等教育应该以学术为本位,把大学办成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教育应该独立于政党和宗教,让教育家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

本站教育:这些理念,对当今中国教育有怎样的参照意义?

金林祥:除了教育应该独立于政党之外,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对于发展和改革当今教育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本站教育:您认为,中国教育改革最应该关注什么问题?

金林祥:中国教育改革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一是摒弃过于强烈的功利观念,还教育育人的本质;二是破除严重的官本位观念,让教育家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

本站教育:您理想的中国教育制度应该是什么样子?

金林祥:在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由教育家们按照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学校,以适应社会对于教育多样化的需要,形成一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办学局面。

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汉族,他倡导并实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把北京大学改造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他创建并长期主持中央研究院,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著。

蔡元培语录:

1、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2、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3、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4、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5、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6、“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7、“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蔡元培年谱:

1898年弃官从教,先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

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

1904年组织光复会。

1905年参加同盟会。

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

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

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

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

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

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

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

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