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爱人」的日本商业哲学──《生存之道》

敬天爱人」的日本商业哲学──《生存之道》。(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一本书读懂近300年商业发展

为你摊开一张财经地图,展现一方知识大格局

★ 50位影响力大师,带你一次掌握近代商业发展里程碑

★ 6大主题架构,以及吴晓波亲制、绝无仅有「商业发展知识图谱」

★ 200余本商业经典书单,一次建构全方位商业思维

要理解商业世界,该从哪里开始?

本书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带你认识商业的初始。你可能听过这本书,却不一定知道它出版那年,美国发布了《独立宣言》,历史在大跨度勾连中散发出迷人气息。后来西方有马克思、凯因斯等人迸发擦撞出新思潮,接续一代代经济学家的研究与管理大师们的创见,以及第一线企业家实证经验,最后,我们将目光移回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你可以透过每部经典的精要解读,贯串横亘出一张脉络分明的世界商业知识地图。对于没有财经知识背景的你来说,本书是极佳商业入门书。对于想要更了解商业发展的你,也能从中看到独到的观点和启发。

【精彩书摘

亚洲民族中,以「蕞尔小岛」立国的日本,具有最极端的民族个性。

因资源匮乏,他们崇尚极简主义,但凡有缝隙般的机会,便倾身而上,绝不惜力。同时,因地震海啸频发,他们对人生充满了幻灭感,如樱花骤开旋谢,所有的意义都在瞬间而已。

这种精神气质投入到商业文明的烈焰中,便是极致和偏执的双重绽放。明治维新开始后,受了大唐上千年「文化恩赐」的日本人「脱亚入欧」绝不犹豫,而二战溃败后,又迅速低头咬牙拚命,仅二十余年后,便卷土重来。

从一九六四年东京奥运会到二十世纪八○年代,是当代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日本经济总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二。在电子制造业,日本公司对美国公司发动了全方位的致命挑战,宛如一场新的太平洋战争。本书所推荐的安迪葛洛夫葛斯纳的书,都是美日对决的真实记录。与此同时,一代具有鲜明风格的日本企业家集体出现, 他们在企业文化、治理制度和竞争策略上都独步天下,构成了一道极具东方特色的风景线。

好事者,把这一代企业家中的最杰出四位,合称为「经营四圣」,他们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京瓷公司的稻盛和夫。其中,稻盛和夫(1932-)年纪最轻,迄今仍活跃于商界。与松下等其他三位不同的是,稻盛和夫白手起家,独立创建过两家进入了世界五百强的公司,更在暮年把第三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航空拉出了巨亏的泥潭,这个纪录举世四望,恐怕无人可破。

「天人合一」的企业哲学

稻盛和夫自称是一个乡巴佬。他出生在海岛,毕业于一所乡村大学,讲话有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在注重门阀出身的日本,是一个很容易被边缘化的「凤凰男」。一九五九年,二十七岁的稻盛和夫以借来的五百万日元创建京瓷公司,二十八位员工中有二十位是初中毕业生。就是靠着这群极为平凡的普通人,京瓷成长为一家以精密陶瓷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材料公司。

在经营管理上,稻盛和夫崇尚「天人合一」的企业哲学,他常常自问:「作为人,何谓正确?」透过自我反省,以利他之心,由己推人。

与强调科层管理的西方管理思想不同,稻盛和夫认为「现场有神灵」、「答案永远在现场」,所以,只有把决策权交予「现场」的每一个员工,才可能激发生产的积极性。京瓷以三个人为最小的作业单元,让其自行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透过这一做法,第一线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进而实现「全员参与经营」。稻盛和夫称之为「阿米巴工作法」。阿米巴(Amoeba)在拉丁语中是单个原生体的意思,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和延续性的生物体,它能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

阿米巴模式日本式精益管理的一种极致状态,是价值观一致前提下的充分授权。最近十余年,因资讯管理工具的普及,任何一个微小的管理颗粒度(granularity)都能够即时被量化考核,因此这一模式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突然爆红。此外,阿米巴模式还被网路公司广泛采用,以柔软容错的去中心化组织形态,应对不确定性的随时挑战。

一九八四年,日本进行通信改革,允许民营企业参与通信产业。当时,国营企业NTT垄断这产业百余年,日本大企业都按兵不动,不敢回应。作为门外汉的稻盛和夫起而行之,以「动机至善,私心了无」为哲学创办了DDI公司。后来这家公司合并了丰田旗下两家通信公司,组成KDDI,仅以十年,便成为日本第二大电信企业,闯入了世界五百强。

二○一○年,国营企业日本航空陷入巨亏困境,在日本政府的征召下,七十八岁的稻盛和夫披挂上阵,出任日本航空新会长。通过充分授权、降本增效和大规模的资产剥离,日本航空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便扭亏为盈,创下令人瞠目的奇迹。

人为什么要活着?

稻盛和夫自认是一个愚钝之人,读中学、大学的时候,考试常常不及格,进入职场,也没有在大公司历练熏陶。他的成功仅凭两点——无比的勤勉和「敬天爱人」的信念。

早在一九八三年,稻盛和夫就创办了公益性质的「盛和塾」,以布道之心传播自己的企业哲学,他曾在十五年内创下演讲四百场次的纪录。「盛和塾」极盛时,有一万四千名企业家学员,在全球十多个国家有五十八个分塾,其中,中国部是最大的海外分塾。

《生存之道》(生き方)一书出版于二○○四年。在那个时间点,日本陷入「失去的年代」,公司缺乏活力,社会罹患少子病,一种压抑的空气弥漫于整个国家。在稻盛和夫看来,这仍然是一个「只要肯努力,什么都能得到,什么都能做成」的时代,但是,人们却消极悲观。因此,首要解决的问题,正是要回答:「人为什么要活着?」

彼时,稻盛和夫已皈依佛门,并把自己在京瓷和KDDI的股份全转赠给员工。他这本书几乎没有管理学的名词或公式,也没有引用或自创管理理论、策略模型,倒像是一部悟道者自言自语的随想录,其中充满了励志的文字和故事,读来毫不费力。

「生存之道」可以分开来解读:什么是生存?到底有没有现世法则?

他在书中讲了一则故事。

修行僧问长老:「天堂与地狱,有什么区别?」

长老答:「其实看上去也没有什么区别,从外观看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唯一不同的一点,就是住在那里的人的心。」

这个对话中,蕴含了稻盛和夫全部的哲学起点:要经营好企业,我们内心一定要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美好的意识。

二○一九年年底,八十七岁的稻盛和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他宣布解散正红红火火的「盛和塾」。他不愿意在自己的身后让这个机构成为贩卖成功学的「容器」。

斯人从贫贱中走来,得无穷荣耀与功业,生前即被封圣,最终散尽钱财,亲拆「神坛」。他的书算不得深奥,却如清风过竹林,在不着痕迹间,拂人面、沁人心。

(本文摘自《当商业开始改变世界》/远流)

【作者简介】

吴晓波

知名财经作家,曾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也是「890新商学」、「蓝狮子出版」创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长年对中国企业史及公司案例作深入研究。2009年,吴晓波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亦是每年一度的「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委会主席(2015年至今)。

着有《大败局I》、《大败局II》、《激荡三十年》、《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腾讯传》等作品本本皆跻身畅销书行列。

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作品并曾两度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被誉为「中国最好的财经作家」。

《当商业开始改变世界》/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