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川普当选 民粹经济主义势力达高峰
言以蔽之, 唐纳‧ 川普( Donald Trump)当选的意涵即代表美国民粹主义(populism)达到高峰。民粹主义主张政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意愿,简单来说,也就是讨好人民,迎合民众所想要的。
美国的民粹主义要从1880年代人民党(People's Part y)所引领的农民民粹运动(agrarian populism)谈起,当时美国南方以农业为主的各州,随着南北战争之后解放黑奴,造成农业陷入萧条;但以工业为主的北方各州因为工业化加上贯穿东西部的铁路,让资本更加集中于城市,造成南北各州贫富差距加大。事实上,19世纪末为美国经济成长时期,堪称为「镀金年代」,但当时不管是民主党或共和党,其代表的都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农民并没有享受到这个黄金时期普遍的繁荣,而加深相对剥夺感,进而引发各种争取农民利益对抗现有体制的社会运动。
这股对执政者不满的势力,逐渐从美国南方蔓延到美国西部,并从农民扩大到劳工阶层,最后整合组成第三政党人民党,该党的支持者被称为民粹主义者(populists)。在美国两党政治的夹杀下,虽然人民党于1896年选举后消失,大部分被并入民主党,但从那时以后,诉诸人民对现有体制的反扑即被称为民粹主义。
美国的民粹主义到了雷根(Reagan)总统时代后,与经济有了更紧密的关联。1970年代末期,由于能源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更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1980年代雷根上台提出以供给学派的4大经济政策,包括减少政府开销降低财政赤字、降低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以及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减少通货膨胀等,这4大政策帮助刺激消费支出,同时也增加就业机会,帮助美国走出经济衰退阴霾,因而被视为「雷根经济学」(Reaganomics)。
雷根对内虽崇尚自由主义采取减少政府干预,但在对外贸易上则借由谈判施压设法保护本国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例,1970年代后日本汽车产业积极进军美国市场,并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一开始雷根采取规定日本汽车运抵美国的最高配额,减少对美国本土汽车与零组件产业的冲击;尽管有此保护,但美国汽车工业仍不断丧失占有率,日本汽车产业为求在美保有市场优势,直接选择在美国生产,除投资当地也创造就业机会。
在雷根时代的贸易保护方式,主要采取配额或自动进口设限,而非利用关税;除了汽车外,还有纺织、机车与钢铁等。政府施政作为受到民众压力,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而有民粹经济主义之称。
川普当选就是这股民粹经济主义势力达到高峰。如同希拉蕊老公柯林顿(Bill Clinton)在1990年代竞选总统的名言:「笨蛋,问题在经济」,川普即是掌握民众对于美国经济困境,为迎合民众的需求,提出宛如雷根时代的4大项政策,分别是:减税、减少联邦政府管制措施、采取保护主义增加出口与减少进口以消除贸易赤字,以及降低能源成本等。川普的政策其实跟之前柯林顿一样,就是诉诸民众,美国目前的问题就是在经济,利用保护主义把美国自身需要放在第一位,加上他所提的这些经济政策,即能呼应他的竞选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America Great Again)。
操作民粹主义最好的方式即是抓准民众对于现状的不满,针对他们的痛点制订迎合选民的政策。川普在「苦民所苦」这点下了很多功夫,确切掌握选民痛点。据了解,川普幕僚曾拿美国的纪录片《资本主义爱情故事》让他了解目前失落的中产阶级现状。该片描述之前中产阶级就业稳定,薪水年年小幅成长,买得起房子,偶尔还能三五好友与家庭出游;但金融海啸与全球化自由贸易后,薪水不但冻涨而物价却持续飞扬,房价也在低利率下不断飙高,许多家庭甚至要抵押房子贷款让孩子念书,显示出中产阶级家庭的不满。
美国在金融海啸后经济复苏缓慢,政府又无法提出立竿见影振兴经济的牛肉;相对于中国的经济飞快成长,使得民众普遍反全球化的自由贸易,加上宽松货币政策又雪上加霜拉大贫富差距,当机会掌握在既得利益者手上,若没有重新调整资源分配,更加速M型化社会发展,进而产生阶级意识型态的对立。川普针对这些痛点提出反既存体制的主张,很快即能抓住选民的心。他看到中产阶级的蓝领工人受全球化贸易冲击,把责任归罪给欧巴马政府。他又针对非法移民问题,宣称要在美墨边境建起高墙。这些说法都能利用选民的不满情绪,成功制造话题。
川普成为美国首位「素人总统」,显示民心希望选出不一样的总统,借此改变贫富不均的现状。有别于政治世家的希拉蕊,川普是个十足的商人,思考逻辑异于以往从政者。此外,他虽属于共和党,但在党内并非政治主流,也无从政经验。在选民心中,这样的政治素人不需要为现存的问题负担责任,而且可以没有政治包袱开创一番新气象。
选前经常口出狂言,被喻「疯子狂人」的川普,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他掌握大权后是否言出必行。不过从川普的胜选宣言以及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来看,其实也无须过分悲观。
美国立国之初即对政府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为了限制政府权力与保障人民自由,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权完全独立、平等,并且互相制衡。即便川普的作风强硬,但美国毕竟是实行三权分立相当彻底且民主成熟的国家,所有的政策不会是川普一个人说了算。再者,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各州有立法和行政权,各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职权划分受到《宪法》规范。若是川普的选举政策在执行上违背《宪法》或干涉到州政府的职权,届时恐怕无法顺利兑现。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在墨西哥边境建墙,需要州政府的配合才得以执行。其实川普在胜选宣言内已只字不提在墨西哥边境建墙,就算真的要兑现这项选举支票,也必须编列巨额预算,可能在国会被否决。虽然目前国会两院多数为共和党,但川普是共和党内政治不正确的异类,他大骂共和党建制派,许多共和党员与他划清界限,甚至在选前表态宁投希拉蕊,也不愿投川普。因此就算行政权与立法权都是共和党,川普在运作上也会受到党内的约束。
此外,川普的胜选并非绝对,虽然在选举人票上以289张胜出;但在普选票方面,截至台湾时间11月17日为止,已开出1亿3,000多万张,希拉蕊领先川普100多万。总统大选已结束1周,全美各地仍有抗议人士不愿接受川普当选结果,部分州甚至提出要求公投脱离美国独立,另一方面在社会公益请愿网站Change.org,民众发起连署要求各州选举人团在12月19日时,改投希拉蕊而非川普,目前已超过428万人参与连署,离目标450万人近在咫尺。由于川普并非全面性的胜利,因此在政策推动上,相信会更加谨慎,而非选前的大放厥词。
公平贸易料将取代自由贸易
川普若要回应支持他的中产阶级或是白人蓝领,首要之急是改善就业机会,尤其以制造业为主,其产业关联效果高,不但可带动其他产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与推动薪资成长上也扮演关键角色。他认为全球化后的自由贸易对美国制造业不利,而要求公平贸易。以中国为例,2001年进入世贸组织(WTO)后,大量低价产品出口到美国,导致发生巨额贸易逆差。同时美国企业为追求成本最低化,也开始在中国设厂生产,造成美国失业率上升而制造业薪资下降。
预料川普将会采取制造业减税与采取公平贸易等各种可能手段,借此保护美国制造业的利益。可以预见的是,欧巴马政府致力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将会暂缓;若要继续推动贸易协定,必须以美国的利益为优先,如与贸易对手国设置贸易保护措施等。另一方面,为了缩小贸易逆差,预料会透过汇率政策让美元贬值,减少外国货进口的竞争力,所有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国家都会受到冲击。除了打击不公平贸易外,川普同时也会以企业经营手法,如采取减少政府管制、减税与降低利率来刺激企业投资,将过去在外投资的美国制造业拉回美国本土,为国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雷根主政时期让民粹主义与经济紧密连结,川普当选的时机与雷根时代颇有相似之处。在雷根的带领下,美国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川普打着民粹经济主义的大旗当选总统,同时在经济政策上也复制雷根经济学,提出减税、减少政府管制以及采取保护主义等。即便有狂人之称的川普,在美国民主制度三权分立以及并未获得绝对民意的支持下,选前极端政策兑现的可能性不高。只不过「川普经济学」(Trumpnomics)能否「让美国再度强大」,那就有待时间来检验。(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
※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2016年12月号》。※ 本文由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