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舜/绿能发展与电力市场改革

▲蔡英文公布绿能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图/记者季相儒摄)

文/陈中舜

政府在上台后为了能彻底摆脱对于核能的依赖,在能源领域改革展现了十分积极的企图心,不惜投入数以亿计的资源来计划经营,这其实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就以目前推动的各项重大政策来说,隐约可见政府的主轴应该是从电价制度调整、加速智慧电表布建与扩大分散式电力推动等三方面来同时进行,而在额外附加价值上,则是希望借由上述的技术发展内需市场也能为国内建立自主产业继而进军国际。不能不说政府真的用心良苦。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犹如『大跃进』的改革方式,是否会增加台湾能源的系统性风险与社会大众能否全盘接受实际上都仍在未定之天,更妄论要达成促进国内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可能。

就先以绿能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其实政府也很清楚若是没有民间产业的投入,这种短时间、大规模的建设既使是政府也无法独立承担,但在经济学上一个国家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是必须依循所谓的『比较利益』原则而不是单看国内市场大小或是生产要素的多寡而已。

比方说,过去政府一再宣成台湾陆域风场潜力有多好,台湾还是世界数一数二早开始研发风力发电机的国家,但是多年过去,我们国产的陆域大型风机从来也没有在境内真正商转过,当然也别说要出口外销了。倒是因为价格与气候因素不被国内市场看好的太阳光电,台湾太阳能电池厂商却能善用半导体技术优势一路过关斩将,做到全球产量第二大,这几年才开始回销台湾。就从台湾的太阳光电与陆域风机发展结果,应该算是比较利益最经典的演绎了。

▲蔡英文提出不涨电价三理由,落实节能、绿能成熟、修电业法。

只是这几年政府又因为国、内外研究认为,台湾海峡上聚集了数个世界顶级的风场条件,政府规划了在2025年要达到3000MW的容量,而一般来说离岸风机风机单位造价约为陆域的2~4倍,若是以3倍来算,将近需要9千亿的投资,面对这么大的内需市场,所以开始想要重启炉灶来发展所谓的离岸风机自主产业。做得起来吗?老实说很难,只要摊开离岸风机的国际产业链图就会发现,在这里面玩的都是富可敌国、喊水会冻的国际知名企业,无论是研发资金、专利技术都不是我们能望其项背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政府从原本要组国家队变成现在的国际合作。

更进一步来看,如果台湾在离岸风机领域并没有足以形成出口产业的可能,就以目前全球离岸风机仍处于产品导入与成长阶段,单位发电成本高且技术仍未成熟,或许待一些时候再购置成熟产品应该更能符合成本效益

新竹市努力朝着成为阳光绿能城市目标迈进。

相较于离岸风机在智慧电表上,我国产业则是在资通讯技术方面拥有相当的优势,若是以每组连工带料1万1台币来算,国内所有住商用户都安装,预计将有1300亿的市场,政府预估国内厂商应该可以掌握其中一半的产值。但从成本效益的观点,它的关键问题则是在配套软硬体设施上(当然不是说离岸风机目前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简单的说,一个胖子想减肥所以他买了一个很高档的数位体重计,然后天天量体重、自动做成纪录,问题是他并没有去运动或是控制饮食,您觉得他的体重会减得下来吗?

政府一定要弄清楚装了智慧电表并不等于就是智慧电网,就像有时间电价也不能保证必然会节电。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其实要问说:『这一度电对于供给端『供电边际成本』与需求端『缺电边际成本』的差有多大?』,当供电成本大于缺电成本,这时就可以靠需量竞价或是分散电力回售,来降低电网负载。因为这个差会随着系统与用户行为随时随地都在变化,所以就需要一个可以及时双向反应的电网来调度,这就是所谓的智慧电网了。而为了使多方各时间段的电力价值能确实反应出来,所以就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电力交易市场,透过竞争与价格来调节供需,这即是电业自由化了。

简单的来说,电业自由化、智慧电网及扩大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其实是一个整体规划,少一个环节都不行,而从最近政府高层的宣示中,也确实可以嗅出这种味道。比较麻烦的是承办单位似乎仍然各自为政、或者只求治标而不治本,畏惧将权力下放出去,凡事只依赖传统的管制、管制再管制的思维,从经济学上来说就是『只有短期的操作而缺乏长期的布局』。这里的长短不是指时间的长度而是说有没有考虑到经济体结构的转变。

不客气的说,从电业法改革里却有意无意的模糊化了交易市场,智慧电表、时间电价与住商部门生活形态的冲突,各地陆续传出对于大型再生能源布建的抗争或是『真种电、假种田』的土地争议,均在在证明了目前政府政策多思虑不周之处,不但无法达成预期目标,甚至激发出许多不必要的社会冲突,例如意图在自由市场下透过管制决定电力配比(电业法)与价格(新版能源纲领)的荒谬,台电员工上街抗议财团化都是正在持续发酵中的实例。

如果有人跟你说按照政府的规划,电业自由化后电价保证不会涨,那个人若不是在说笑话就是无知的可怕。首先未来我国一半的电力来自于天然气,两成约500亿度来自新科技的再生能源,里面又有300亿度来自新设置的太阳光电与离岸风机,而政府又要在电业自由化中加入电力配比管制,且都选用高价的发电形式,电价怎么可能不涨呢?这还不包括为了纳入大规模的再生能源电力进行弹性调度所铺设的智慧电网经费

而单就电业自由化来看,先前电业法草案中要垂直拆分台电,这样做必然增加未来的交易成本,原本是希望透过市场交易的效率能来弥补综合电业综效的损失,但因为没有要建立公开交易市场,所以也不能有市场带来的好处,这样必然会导致电价的增加与交叉补贴的可能性。后来为了平抚台电员工的抗议,又改成不直接拆分台电,但从经济学来看,一家台电就占台湾超过65%的电力供应、9家IPP有囊括了另外3成的电力且继续受到合约保证收购,这样高度的市场集中度根本没有办法吸引新竞争者的加入,完全失去了自由化的意义。如此扭曲的市场只能继续靠政府力来补助各项再生能源的发展与电网的设置,不仅没有经济效率而且这些经费最后还是得回到用户的电价或是民众的税金当中来支付。

电价涨或不涨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些钱花得值不值得,整体系统的综效是否有明显的增加,让多数的消费者觉得花得合理、花得心甘情愿。如果我们把整个台湾电力系统转型看成一棵大树,电力市场就是树的根、智慧电网是树干、而各类再生能源则是花叶和果实,而政府政策就像是肥料一样,要适时适量的投在根部才能让树长得好、长得壮,开得花结得果自然才实在。反过来说,如果把有限社会资源随意撒在枝叶上,纵然短期或见成效但常此而往也仅是华而不实、徒然无功罢了。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陈中舜,中经院助理研究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