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治愈「心脏病」? 陆9成主战飞机采国产发动机
中国航空发展始终围绕着「心脏病」问题,但近几年政府大力推动钻研下获得不小的改善。一名空军特级飞行员更透露,在目前解放军的主要作战飞机中,有高达90%已使用国产发动机。
现年57岁的吴国辉拥有30年飞行经验,曾任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队长、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师长。他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表示,这里所谓的「国产化」,并不是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化,而是经过了一个引进、测仿、改进、创新的过程。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为了满足军事上对航空发动机的强烈需求,采用苏联援助与引进生产方式,进行型号改进,逐步实现规模化、系列化国产,基本满足空陆海航空部队的需要。
吴国辉指出,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生产的航空发动机整体性能与当时世界主流水平相比差别并不大,根本的差距是国产发动机是以仿制改型为主,没有一型完全自主创新研制生产的发动机,同时也未掌握到核心技术。因此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当欧美三代战机普遍装配涡扇新一代发动机时,大陆仍然在涡喷系列发动机的改进上打转,马上拉大差距。
▲ 涡扇-10「太行」发动机。(图/翻摄自凤凰军事)
在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已具备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运输机、教练机等多机种体系化飞机生产能力。吴国辉进一步透露,目前国产发动机主要装配在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等主战飞机上,只有少量三代战机装的是进口发动机。
吴国辉举例,国产歼-5、歼-6、歼-7、歼-8等战斗机,适配了相应的涡喷-5、涡喷-6、涡喷-7等系列国产化发动机。随着「太行」发动机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也已经大量安装在歼-11、歼-15、歼-16等三代战机上。
吴国辉说,「没有过去引进、仿制、改进的过程,就不可能建立航空发动机体系化的工业体系,不可能为航空兵部队作战训练提供持续可靠的保障,也不能培养锻炼发动机的设计、试验与生产人才队伍,这是今天航空发动机集团创新发展的基础。」
▼辽宁舰上的歼-15战斗机。(图/翻摄自鼎盛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