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粪青看教育

雷克斯

近来的「粪青事件闹的沸沸洋洋,现在好像也差不多尘埃落定了,该骂的骂过了,该讽刺的也讽刺过了,家长跟孩子因为一个自以为是的举动被搞得身心俱疲。

不是我要炒冷饭,只是整件事情是否真的已「尘埃落定」?我不以为然。

两名青少年,因为一个严重,甚至令人愤慨的恶作剧行为,一夕爆红成了过街老鼠。但是当媒体持续关注刚成年的孩子时,我却不禁怀疑,如果两个年轻人可以让整个社会产生这么大的回响,「十多位」更为「年长」、更有「经验」、应该更懂得「处世之道」的「教育人士」,为什么可以用一个更改处份消失在民众的记忆资料库

就我一个在那些决策眼中的「烂草莓族」,我非常惊讶这些所谓成年人抗压性竟然远低于大部分的年轻人。如果孩子被千夫所指,要求出来道歉,教育他们的学校是否更应该被万夫所指,一样出来道歉呢?

我不想听到什么很遗憾,什么经教育部指正。今天我们每个人从懂世道出社会,家庭的教育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但是学校的教育同时也有着一样举足轻重的角色。试问,当两位「粪青」做出那么夸张的举动之前,难道在学校没有出现过其他的不良行为或是错误举动吗?我相信不可能如此。

那么,学校在做什么?

我们的教育在做什么?

1.成年与未成年的分水岭今天两位事主符合法律所谓的成年,所以我们用成年人的角色来审视两个主角。但此同时,也表示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有更长的时间,两个男生都还处在「未成年」的状态底下。为什么我们要区分成年跟未成年?成年,代表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未成年,表示他们还有教育的空间、还有改进的空间、还有原谅的空间。

也许就「法」而言,他们的确已经成年了;但是就「理」就「情」,我并不认为他们真的是成年人。

每个人从未成年变成一个成年人,要经过许多挫折与学习,经历许多错误与纠正,经过这些反复的历程,让我们了解到对自己负责的重要性,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在整个社会的存在价值以及存在意义,然后我们才成为一个能够自己下决定的成年人。今天我从一开始的震惊,震惊两个年轻人怎么会做出这么夸张的举止;到后面的了然,了然这两个孩子得到的教育是如此不堪,以致他们的人生几乎白白度过了十几二十来年之久。今天如果一所学校的教育人士,在自己的学生发生「任何事件」,请注意,我这里强调的是「任何事件」,都能秉持教导训育的教育精神做出处理,也许根本不会有「粪青」的产生。为什么我要强调「任何事件」?因为今天社会的形色人群太多,错误行为也许有重有轻,小至破坏公物、大至杀人放火,都是所谓的事件。今天如果他们泼粪的对象不是游民而是自己校内同侪,我们会对他们的行为冠上一个名词叫作霸凌。而如果今天的事件是霸凌,十多位学务会议的成员会做出「退学」的决策吗?更遑论「一致通过」。何谓「一致通过退学处分」,表示这所学校完全放弃了教育的职责、能力、义务、权力。如果两名学生「行为脱序、破坏校誉」,那么十多位学校的「教育人士代表」则是直接放弃校誉,毕竟没有教育,便不能称之为学校;没了学校,又何来校誉?当这群「成年人」放弃了自己的职责所在,这难道不算是行为脱序吗?这难道不算是破坏校誉吗?噢,抱歉,我忘了他们已经放弃了学校的身份,自然也就没有校誉可以破坏了。

2.教育的定位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教育」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如果今天一所学校的学生,也许毕业后的榜单不是特别亮眼,甚至升学率十分低下,但往后推延十年,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失业比率相当低,也没有什么前科纪录,这所学校并不会成为大家眼中的低等学校。我不太清楚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否还有着五育并行的理念,但至少「德智体群美」中,德是第一位,智只是第二位。当教育忘却了教导「德」的重要性,而专注在「智」的升学率,这样的教育定位是否正常,而这样的教育体系是否也是造成社会乱象元凶?让我们稍微岔一下题,大家吵着司法不公、吵着民生指数飙涨、吵着工作环境不健全、吵着政治人物行为失当。司法人员、经济人员、公司老板、政治人物没有经历过教育吗?今天是怎样的教育培养出这些令人愤怒的「人才」?又是怎样的教育让人失去同理心?同理心,跟德育很相近。一个拥有同理心的人,很难做出怎样不道德的行为。同理心的影响可小可大,小的范围从校园歧视到拒绝礼让座位,大的范围到政策决议与恐龙法官。这些好的坏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潜藏着对他人的同理心。当你需要同理的人数越多而你没有作到,产生的行为就更严重。同理心与道德的关联性我想不用再继续特别赘述了。然而回到本题,教育的定位在哪里?怎样的教育可以产生这样不具同理心的青少年?我一点都不讶异,真的。当一所学校的教育人士只顾着社会观感而不敢挺身承认自己的教育失职,会教出不具同理心而违反道德行为的孩子,我真的一点都不讶异。当一所学校的决策者为了逃离战火而选择舍弃,除了这两名当下被揭露的学生,又会有多少学生的脱序行为不是立即产生立即被发现,而是随着时间越来越严重,影响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必须要严正的指明:学生,不单单只是学校的外观,更是学校的内在。学生,不单单只是教育的成果,更是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学生的错误被全体社会严重指正,学校的错误却单纯只是被上级单位指正,我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社会论点。对于两个刚成年的孩子用了最严厉的态度,对于一群早该明白自己身份地位的「真正成年人」却只是用要求改善的方式。如果这群教育分子是社会的一般人士,而这两个孩子像是社会的游民。我必须说,只谴责个人错误而忽视学校失职的每个社会分子,都像是往这两个道德游民的孩子身上泼粪水的脱序人士。我不想承认,但这的确是事实。我们的社会距离「笑贫不笑娼」的模式只剩一步之遥,而错误的教育定位正让我们的社会往错误的价值观加速前进。

3.学校的真实涵义今天先不论这两名年轻人是否真心认错是否行为脱序,面对整个社会排山倒海而来的舆论与鄙视,不要说刚成年的孩子,就连一般大众都很难不惊恐。这样的结果会在两个孩子心里留下多少伤口又会恶化成怎样更脱序更夸张的举止,我不敢去想像。但是,也许这两个孩子并没有期待过,甚至没有认同过,对于学校与师长。并不表示学校可以抛弃这两个孩子。也许成年人可以用很甜美的糖衣去包装这个决策,可以表示希望他们受到更好更完善的指导辅导。但抛弃的本质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模糊了。如果今天一所学校没有办法去处理两个学生的行为,又怎么去处理上百个其他学生的行为?或轻或重,学生的指导、辅导、价值观的建设,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学校存在的真实涵义。当一所学校自认无能为力的同时,这所学校的存在意义同时也消失了。而面对如此夸张的错误处理,上级单位仅做指正而未加以惩处,我不了解涵义何在?孩子的错误行为需要惩处,而成年人的错误行为只需要指正?所有人都了解的「覆水难收」道理,难道只是变更决策,就可以挽回一切吗?

我并不会这样认为。当对外公开发表「退学」惩处的当下,学校就已经舍弃了他自己的真实涵义而在学生身上再补上了一刀。这一刀并不是一个更正就会消失,反而需要耗费更多的社会资源去处理一个「曾经」错误的决策。当教育人士无法真正承认自己的教育疏失,无法自请疏失的处分,又怎么能够要求他们所教出来的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学会伦理道德言教,永远不如身教。没有学生,就没有教育人士存在的价值;没有需要教育的孩子,就没有学校存在的意义。学生,才是学校的真正涵义。

学生,才是教育的最大义务。

●作者雷克斯,客服人员主管。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