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从华人教育「单一化」看低头族

▲笔者认为,许多新手父母本身虽然仰赖3C产品作为工作社交媒介,却忽略了网路科技对于年幼子女可能产生影响,太早提供小孩线上游戏等产品。(示意图/记者李佳蓉摄)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这是一个不太会用手机、喜欢看报纸、爱收听广播、喜欢将学生摆在全球人才中比较的老师。她常提醒学生重视口腔卫生,避免喝矿泉水,自己每天携带手帕、希望减少使用任何造成环境负担的物品,包括减少食用肉类

近年来国际上经常在讨论人工智慧将为人类教育带来哪些改变?当人们逐渐不再像以往的单纯依靠书信往返与面对面的沟通模式,而是透过Line、Wechat、QQ、Twitter等工具相互传达讯息。而传统学校教育在面对新兴媒体和网络的迅速成长浪潮下,已无法满足年轻世代所擅长的网路学习样态。同时也经常可以看到国际上许多父母对于如何防范青少年网路游戏成瘾的呼吁,尤其许多新手父母本身虽然仰赖3C产品作为工作与社交媒介,却忽略了网路科技对于年幼子女可能产生的影响,太早提供小孩线上游戏等产品,结果很快的让孩子出现网路游戏成瘾与失调等问题

尽管许多人质疑台湾教育依然存在填鸭考试领导教学等现象,但国际学界仍不断对于华人教育的特色进行探讨,如:The Chinese Learner(华人学习者,Biggs& Watkins, 1996),The Learning Gap(学习的鸿沟,Stevenson& Stigler, 1992),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s(三个文化的学前教育,Tobin& Wu, 1989),Learning from Shanghai(如何向上海学习,Tan, 2013),甚至出现国际上罕见的大规模研究如:Education in China: educational history, models, and initiatives(中国大陆的教育: 教育史、模式与革新,Zha , Hayhoe&Ross, 2013)等研究,都备受瞩目。

课业较重要?

其中,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斯蒂文(Harold W. Stevenson)和加州大学的斯丁格勒(James W. Stigle)曾花了一二十年研究及追踪美国、日本与台湾等地的小学教育与课堂实况,完成《学习的鸿沟》系列报告,发现华人地区的教师地位普遍高于其他国家;华人家庭虽然狭小,但大多会提供给小孩一个小书房或一张书桌,供子女读书用。对父母而言,子女在课业上的努力远比天赋更重要。孩子们放学后写功课、为考试而读书,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许多父母会希望在家里营造出一股读书与知识追求的氛围,让子女从小认同求学是第一要务价值观,这对许多非华人文化与社会可说十分之罕见。

而这些教育理念应该都与儒家等传统文化有关。从过去透过读书,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而向上社会流动,一旦跻身士大夫阶级,就可以光耀门楣,成为统治阶级与为国效力。即使是现代的华人父母,也往往为了子女的教育而孟母三迁,牺牲假期与节衣缩食,将家里的许多资源大大投入子女教育上。台湾的政府也不也经常以:「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正当说词

教育价值单一化

可是,华人教育也常常出现过犹不及的迷思。尤其在两岸四地中成长的青少年,生活重心几乎全部围绕在学习课业知识上,并且学习这件事经常被窄化成只学那些「考试科目」。加上多数学校都强调考试成绩的竞争,导致学习过程术科不受重视,音乐、美术及体育等非考科沦为次要,学生的生活技能与情绪管理出现严重的落差,甚至常有学生因课业上的挫败而缺乏自信心,甚至提早放弃学习,孩子本身的多元智慧反而被忽略,找不到自己的兴趣与方向。尤其,华人世界中大多充满着近视族与「低头族」,应该与上述教育价值过於单一化有关。

而在这些讨论中,台湾学界最近也出版了相关的专书讨论。如”Education a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教育是华人文化的涵养途径)及华人教育模式:全球化视角等书,从我们所处的历史文化脉络,去寻找当前许多教育现象与问题的文化根源,并从较少人探讨的如法家道家等中国哲学派典,到上述传统文化对当前华人世界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包括一般较少涉及的如:华人父母如何对于子女进行教育介入及安排,如何深切期望教育可以促进子与社会流动,及对于教师角色的今昔对照等。

从这些关于华人教育的著作相继出版,可看出国际上正在寻求一个与西方教育模式相媲美的教育方式。尤其在网路盛行的时代中,华人教育如何继续保有优势与因应时代挑战,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热门推荐》►9年国教实施半世纪 带来的好坏影响评析►模拟约会大不同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