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 分手的艺术
近年来,媒体经常出现分手情杀等事,且发生者遍及各行各业,可见「处理感情问题」,尤其是面对分手,几乎是现代人很难避免的事了。
不久前才发生的28岁朱姓男子在住处杀害交往仅两个月的女子,且分尸掩埋,其行径令人发指。令人质疑的是:如果网路交友已是当前社会常态,在认识两个月后即可与家人用餐,且到对方住处不设防而遇害。这过程是否因时间太短,来不及察觉对方已婚且曾有家暴纪录的事实,就陷入情感? 既然在网路上认识,究竟会有多少人会先进行网路或社交圈的筛选后,才继续交往呢?
根据犯罪学专家侯崇文分析国内近期的情杀事件,发现出现在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案件,几乎已超过过去工具型的杀人事件。据研判朱嫌行凶可能符合犯罪学中的「迷乱论」 (Anomie theory) 。换句话说,就是当一个人无法达成和解决自己所期待的目标时,从心理压力转变为伤人的暴力行为。
无论是此次朱嫌分尸案,或者前年台大学生被泼硫酸,甚至十多年前清大王水溶尸案等,都可以看出问题加害者「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迷乱心态与行动。
尤其在网路盛行的时代,交往双方的情感发展进度,早已超越过去书信笔友、约会介绍等传统社会的速度,也因此升高情感陷阱的危险性。根据笔者在大学「性别教育」课程调查发现,通常大学生从网路初识到约出来见面,平均不到两个月。
或许是因网路匿名的特性,很少人能够事先透过社交媒体,去进行网友身家的过滤,让自己暴露在网路陌生人的交友陷阱中而不自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情侣的「分手」调查,可归纳以下几种类型:有的抱持「旧的不去、 新的不来」花钱与时间学经验者。也有「好聚好散型」(自认运气不好, 遇人不淑);也有的自认「被对方辜负一辈子型」(永远不原谅对方);另有少数人觉得「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具有玉石俱焚的冲动;甚至事后采取报复等行动者。
为什么每个人对于分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除了与双方心理成熟度有关外,也可能与当初如何进行分手谈判有关。不管是在实体世界或网路上,多数人在分手时通常会希望至少谈一下。
▲「迷乱论」 ,就是当一个人无法达成和解决自己所期待的目标时,从心理压力转变为伤人的暴力行为。(图/翻摄自www.imdb.com)
笔者建议在分手谈判前,要先告知家人或朋友自己的行踪。避免私下到对方的住处或只身前往人烟稀少的地方谈判。 最好找一个公共场所,可避免双方擦枪走火,或情绪失控而发生憾事的场面。其次,分手时最好抱持「好聚好散」,千万不要用言语、行为去刺激对方。
避免数落对方的不是,或批评对方的不好。 尤其是主动提出分手的一方要尽量低调,甚是以道歉的姿态数落自己的不是。而被迫要分手者,要承认情感挫折是人生常态。也要学会接受「人是善变的动物」,如何去了解情感中没有谁对谁错,只有合不合适的问题。在分手中,「放下与原谅」可能是唯一出路!
至于一旦分手后 建议从此不要再联系,如果继续藕断丝连的话,除非是特殊的情况,否则当初分手问题仍在,修复很难。果断的分手,可以避免对方持续的骚扰与自我保护。
最后,分手之后也要尽量将过去的私密行为遗忘与与删除。尤其身处现在的网路世界,许多交往过程中一些不经意拍摄的亲密照片,很容易因对方不满分手而流入社交媒体。因此建议情侣在私密的场合中,仍不忘自保,以避免日后可能产生的后遗症。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这是一个不太会用手机、喜欢看报纸、爱收听广播、喜欢将学生摆在全球人才中比较的老师。她常提醒学生重视口腔卫生,避免喝矿泉水,自己每天携带手帕、希望减少使用任何造成环境负担的物品,包括减少食用肉类。以上为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