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通「海运直航」10年 台湾农产品销陆荣景的关键点
▲台湾首艘直航青岛港的货运班轮「中外运基隆」轮抵达青岛。(图/视觉中国,下同。)
两岸「大三通」12月15日满10周年,其中「海运直航」是台湾农产品大量销陆的一大关键点,但在没有直航的年代,货物要到大陆港口,得先经过日本、香港等第三地,耗时又耗费油料。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回忆,10年前货物要到大陆,得花7至10天,耗时长成本又高,有很多产品就只能放弃,跟现在只要6小时的航程比起来,真的是困难重重。
▼「中外运基隆」轮在青岛港靠泊。
两岸没有「海运直航」前,船舶从台湾的港口出海,要先弯靠日本石垣岛或香港等第三地,才能开赴大陆,航行时间最少要多上16至27小时,运输成本也多出15%至30%,加上弯靠第三地的签证费用,每个航次要多付出30万元(新台币)的开销。
除了航行时间及油料成本外,台湾的农产品过去要销往大陆,也要在第三地换证,时间上得多花4天,新鲜度及品质都大打折扣,运输所造成的损毁上升5%至15%,产品上架的时间连带跟着少了4天,竞争力大减。
2008年的「二次江陈会」达成大三通的相关协议后,两岸海运开始直航,船舶不用再弯靠第三地,农产品销陆的数量也开始急遽成长。据大陆方面的统计显示,2005年至2008年间,台湾水果从厦门进口的总量不到1900吨,但到了2012年,光是前11个月,厦门进口的台湾水果就超过7000万吨,是2008年全年进口量的6倍多,得益于进口时间减少、成本降低,保鲜度提高。
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在大陆投资23年,亲历大三通前后的转变,他表示,自己的货物会经过台中、高雄、基隆,开放直航前非常不方便,货物要先经过香港,得要花费7至10天,且成本很高,就算部分改用卡车、陆运,成本的降低仍然有限,很多产品最后就只能放弃。
海运直航开放后,货物不用经过第三地,成本、时间都大大降低,吴家莹指出,现在航程只要6个小时,今天晚上开,隔天一早就到了,光时间就差了10倍以上,「时间就是金钱,农产品的感受最明显,时间一长,新鲜度就会受影响,本来在超市能摆一个星期的产品,绕路拖个2天,换证又拖个3天,上到货架只剩2天寿命,根本没办法卖。」
大三通的开放,为台商、台湾创造了很多经济上的助益,展望未来,吴家莹认为,大陆近年力推一带一路,也是台商的一个好机会,「像是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欧班列,15天就能到达欧洲,有一些台商的产品已经在走了,冠捷的液晶荧幕成绩就很好,未来一些农产品,若能经过冷冻班列前往欧洲,也能为台湾创造更多经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