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10年厦门两码头运量大增长 台商:水果销陆成长20倍

厦门同益码头。(图/记者蔡绍坚摄,下同。)

蔡绍坚/厦门报导

全面三通10周年闽台记者行」联合采访活动18日在厦门启动,活动以「大三通」10周年为主轴,第一天前往了厦门五通码头、同益码头采访三通多年来的成果,并参与在厦门博物馆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三通10周年系列专题展览」开幕式

金门、厦门小三通2001年开通,成为当时两岸往来最便捷的通道,2008年厦门「五通码头」2008年8月投入使用,更成往金厦航线的「第二通道」。五通码头的营运方、元翔(厦门)海岸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狮表示,小三通在两岸的往来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几年来航班数更是不断增加,从最造的不定期船班,到后来的每天有4班,到现在的每天36班,基本上是每半小时就有一班,所以两岸的往来可说是非常方便。

▼元翔(厦门)海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吴金狮。

吴金狮指出,几年来两岸的服务设施也越来越先进完善,从最早的和平码头,搬到东渡码头,再到五通码头,现在更是建设到了五通码头3期,未来的面积是目前的6倍以上,船只也都换成新船,条件好很多,安全性也更有保障,「像现在有很多经贸往来,也都以小三通为渠道,像是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前往大陆,或是一些政府政要宗教交流,也都走小三通。」

吴金狮强调,小三通为大三通提供了很大的积累,过去两岸隔绝,双方没有往来的渠道,小三通透过定期的航班、海上救助通关沟通,为了两岸的交流交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2001年开通时,客流量只有2万多人次,大三通后2009年达到120万,现在更是达到170万,每月约有15万人次,提高了非常多倍。」

▼五通码头第三期。

除了人员的运送,两岸货物的直送也是三通的一大重点,从事台湾水果销售台商雅山贸易公司的执行长温仁得表示,自己是在2005年第一次来到厦门,当时从台湾来厦门非常辛苦,光是人要过来,就要经香港转机,得耗费最少半天的时间,货物更不用说,也得经过第三地,要耗费5到7天的时间,水果上架的天数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竞争力大大降低

温仁得指出,全面三通之后,人员的往来,货物的运送都顺畅了非常多,船舶现在透过高金、金厦航线,一天内就能上架,给台湾的水果加强了很多竞争力,「2008年时台湾水果销大陆大约2千多吨,一直到去年,销大陆已经到了5万吨多,增长20倍之多。」

▼雅山贸易公司的执行长温仁得。

温仁得强调,台湾释迦今天95%都销往大陆,但在2006年时,只是几箱几箱的外销大家都不看好,他是第一个敢整个货柜出口大陆的人,「到现在,昨天采摘的水果,今天晚上就可以在厦门买到,三通拉近了两岸的距离,也让台湾水果在大陆遍地开花,最远销到新疆都有哦!」

此外,厦门博物馆的「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三通10周年系列专题展览」也于18日登场,开幕式上,见证过两岸三通前后的厦门市台办前主任孔长才也特别出席,他表示,自己经历过两岸对峙,也经历过开放交流,感触非常深刻,「厦门要率先三通的概念在80年代就提出了,看到现在的成果,我真的很高兴。」

孔长才指出,自己于台办工作的十几年来,从早期两岸互有戒心,到慢慢有了交流,慢慢有了认识,变化真的非常大,「最早台办的人员还都会配枪,要在海岸边巡视,看有没有人越界,到现在两岸交流,大家像是朋友,当年真的难以想像!」

孔长才解释,两岸的交流,台办刚开始从寻亲起步,见证 很多亲人相认的感人场面,到台商也到大陆做生意,成为两岸交流的新桥梁,台办的业务面也越来越广,慢慢触及到经贸、文化、社会,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但成果是令人相当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