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杂烩?「许多声部一起出现」 交响乐的快—慢—快

图文/MUZIK

交响曲是许多爱乐者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的第一块敲门砖,也是资深乐友始终关注的作品类别,它有多种管弦、打击乐器营造的庞大气势、各乐章转折分明的坚固结构、可抒情可言志,一代又一代作曲家们在这个曲种里累积的,不只朗朗上口的动人旋律,还有他们对世界、对人生价值观的种种体现,堪称音乐发展的高峰——不过这当然是以古典或者浪漫时期以后,乃至近代的创作而言。

在交响曲这个辞汇初生的文艺复兴时期,它只是泛指「许多声部(phony)一起出现(sym)」的多声部声乐与器乐曲;巴洛克早期则转为歌剧及清唱剧中序曲或间奏曲的名称,或是弦乐演奏的组曲,彼时序曲有法式与义式两种主流,后者由史卡拉第(Allessandro Scalatti)首创,其快—慢—快的三乐段架构,在18世纪初期序曲脱离剧乐、单独演出之后,即成为交响曲乐章格式最初的样貌

此后历经曼海姆乐派将其扩大发展为四乐章形制,伴随奏鸣曲式的逐渐成熟,一面设计出包含呈示、发展、再现三部的快板奏鸣曲式,一面用奏鸣曲的结构将四个乐章统一起来,这一切在海顿手上集于大成,为后世交响曲体裁奠定圭臬莫札特很快遵循仿效,与海顿彼此激荡,不只形塑了我们今日所知「交响曲」的样貌,也为后世作曲家树立起这个领域的第一道典范。

紧接着前两者而来的贝多芬,用交响曲石破天惊地敲打,将乐坛一举送入浪漫时期;白辽士的管弦乐法丰富了交响的语汇;在布拉姆斯终于拿出堪与贝多芬九大鼎立的作品时,欧洲各地的民族乐派的「德弗札克们」,与即将登上舞台中央、来自俄国的「柴科夫斯基们」正娴熟地以家乡的一针一线,编织锦绣无双;他们身后那波19、20世纪之交的翻天覆地,是马勒与荀贝格的擅场,而身在东线的萧斯塔科维契,则自有一番苏维埃的新说。

哈农库特指挥维也纳古乐合奏团。

海顿:第七十三号交响曲《狩猎》Haydn: Symphony No.73 "La Chasse"发表年分:1781

海顿承继曼海姆乐派的余绪,并撷取同时期的维也纳、巴黎音乐特色,综合底定了交响曲的一般格式,因此享有交响乐之父的美誉,他笔下的交响曲多达107首,早期也有3个乐章或5个乐章、尚在摸索的作品。1781年,海顿写出一组6首的《俄罗斯》弦乐四重奏(Op.33/ Hob.III: 37-42)时,曾表示:「我以崭新而特别的方法写下这些乐曲。」这里指的正是快板奏鸣曲式。他也将这种作曲方式引入到同年创作的第七十三号交响曲(Hob.Ⅰ: 73)中,确立了这个曲种「第一乐章依快板奏鸣曲式铺陈、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使用轮旋曲式或奏鸣曲式」的标准体例。

本曲的第一乐章,自导奏开始,先有一个慢板的序奏部,从主调安定地开始,最末转入平行小调、终止于同主小调的属音,这是海顿之后在序奏里惯用的调性安排。其后的主部为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带出第一、第二主题发展部以第一主题为主材料;再现部重现两个主题,但将第二主题的动机重叠运用、充满刺激的和声。第二乐章取自他先前谱写的歌曲《爱的报酬》,因此形成了交响曲第二乐章「歌谣体」的传统。第三乐章依曼海姆乐派的习惯,是一阙小步舞曲。最后的第四乐章回到奏鸣曲式,使用两个狩猎主题,尾奏短小,收束于消失般的静谧。

▲阿巴多指挥莫札特管弦乐团

莫札特:第四十号交响曲Mozart: Symphony No.40发表年分:1788

1782年,莫札特很快在自己的第三十五号交响曲《哈夫纳》上追随海顿,也开始使用奏鸣曲快板曲式,后来海顿也师法莫札特将单簧管纳入交响乐的标准编制的创举,两人彼此学习砥砺,十几年间就让这门艺术攀至古典时期的高点。

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K. 550)是莫札特最杰出的三大晚期交响曲之一,除了是他「唯二」的小调交响曲,可能也是他同类作品中最热门的一首。该曲的第一、第二、第四乐章都用快板奏鸣曲式写作,第三乐章保持小步舞曲的体裁,而此曲让人朗朗上口、萦怀难忘的关键,则在二度音程构成连续「叹息」音型,跳跃后又按级下行的第一主题,及由此动机衍生、带有半音阶阴影的第二主题,莫札特不只在第一乐章使用这两个主题,还将它们的动机与气氛安排到后面的三个乐章中,让整部作品充满了由内向外、紧密推进的一体感与前行力,全曲的张力一路维持到终乐章,少见地收束在严厉激烈的尾奏上,相当深入人心。

▲福特万格勒指挥贝多芬三首交响曲。

贝多芬:第三号交响曲《英雄》Beethoven: Symphony No.3 "Eroica"发表年分:1802

在贝多芬九大交响曲中,人们最熟悉的当属「敲门很急」的第五号《命运》,还有加入声乐的第九号《合唱》,不过他真正走出海顿与莫札特的影子、树立自己风格,并开启浪漫时代起点的里程碑,其实还属1804年诞生的第三号《英雄》。

此曲与拿破仑之间难以厘清的传奇故事,此处暂且不表,光就音乐本身来说,它不只延续第二号以诙谐曲取代小步舞曲的做法,让作曲家更能自由地将性格与意志表现出来,还有许多非常新颖的创举:第一乐章规模庞大,使用了超过七种旋律素材,加以紧密联系,连带让发展部扩大到远超呈示部与再现部的规模,并率先体系化使用渐强与渐弱的对比原理,这在其后的第五号交响曲中将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在配器方面,贝多芬将铜管引入乐团编制,大胆使用法国号、低音管定音鼓,又用短笛与低音提琴扩展音域,更是大幅度地强化了交响曲的表现力。综合来说,本曲在音乐史上带来的突破,就如它的导奏与终乐章的序奏带给当时听众的震撼一样,将西方古典音乐的进程推入了崭新的境界,实为交响曲中不可错过的必赏之作。

▲克路易坦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白辽士:幻想交响曲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发表年分:1830

白辽士五个乐章的幻想交响曲(Symphonie Fantastique)在此出现,摆明不是冲着交响曲的「体裁」而来,但它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却并不亚于前三首德奥大师之作。

本曲1832年出版的乐谱上,有作曲家亲撰的一段总体说明:「某一具有病态感受性与丰富想像力的青年音乐家,为了不堪激情的折磨而吞服鸦片自尽,但因药量不足未能致死,他陷入了昏迷状态中,梦见了奇形怪状的各种幻象……他所恋慕的女性,化成一个旋律型态,犹如固定意念不断的浮现出来。」白辽士以单恋的相思入乐,把自己心中的伊人化为一段固定的旋律,他称其为「固定乐思」(idée fixe),在这个交响音乐故事中不断出现,示意她在每个段落(乐章)里登场,该乐思的各种变形,则表达其苦乐顺逆的不同遭遇,这个手法决定性地刺激了标题音乐与交响诗的发展,华格纳的「引导动机」(leitmotiv)即由此而来。

他的另一个创举在于扩大管弦乐的规模,乐器的数量增加,种类也因竖琴、英国管、低音号、打击乐器的加入而更形多样,连小提琴都要求使用弓背的新拉法,使音响的色彩更加丰富纷呈,他把这些创见都写入了自己的标竿著作《近代器乐法与管弦乐法》,并在幻想交响曲等作品中完全体现出来。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Brahms: Symphony No.1发表年分:1876

布拉姆斯常被称为「古典主义最后一人」,当时也有评论家把他的作品喻为「古典的坛中装入浪漫的酒」。就布氏一般遵守既有曲式,又偏重于思考性而非表现性笔法而言,这样的观点大体能够成立,但细究起来,可能就会发现未必是这么一回事,这在他二十年磨一剑,又被誉/谤为「贝多芬第十」的第一号交响曲里,就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证明。

布拉姆斯的四首交响曲,都未脱离「四乐章」的规范,但他建构这四个乐章的方式,却与古典时期的作品有不小的出入:首先,在各乐章调性的安排方面,以三度关系取代传统的五度关系,第三乐章也不回到主调上;其次,除了必要地依循曲式,他常常用自己的笔法,或是变奏曲的形式来书写各乐章的内容,可谓相当自由。

本曲第一乐章的序奏,是定音鼓坚定的强击,伴随弦乐半音上行、管乐下行的旋律,以对位法展开,但它并非单纯地导入全曲,而是包含了本乐章后续的所有主要动机,接着按奏鸣曲快板曲式的定例,依序呈示、发展、再现,第四乐章也是如此构成。第二乐章使用三段曲式,第三乐章亦然,不过乐章既非小步舞曲,也不是贝多芬式的诙谐曲,而是一段纯朴浪漫的三段曲,中段带有布拉姆斯时常使用的「命运动机」与相呼应的「死亡动机」,很具个人特色。

▲库贝利克指挥柏林爱乐。

德弗札克:第九号交响曲《来自新世界》Dvořák: Symphony No.9 "From the New World"发表年分:1893

论及19世纪下半叶大行其道的民族乐派,选介德弗札克的第九号交响曲,算是一鱼两吃:既捷克了一下,又美国了一把。

1892年,德弗札克应聘赴美国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受到当地黑人印地安人歌谣的启发,于当年年底至1893年初,即孕育出一部交响曲初稿,那年夏天前往波西米亚移民聚集区、补充「怀乡」的能量之后,终将草稿发展成为这首《来自新世界》。

本作使用标准的交响曲结构,此处不再着墨,它最引人流连之处,在于作曲家发挥擅写动人旋律的专长——提拔他的布拉姆斯就曾羡慕地说,德弗札克的字纸篓里都能捡出好旋律——化用多首黑人灵歌,写成美国拓荒时代广阔天地风味的第一乐章,与最脍炙人口的第二乐章「念故乡」;第三乐章的主题转回到波希米亚农民舞曲的节奏;第四乐章则重现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与旋律段落,并给予全曲剧万钧的结尾。

与上列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一样,此处也推荐作曲家同乡、捷克指挥大师库贝利克的版本,原本执掌捷克爱乐的他,在捷克共产化时远走他乡,直到1990年代才回到家乡,流离的岁月让他的诠释除了原汁原味,又带有另一分沦落天涯的深度与乡愁

(欲见完整图文,请至2018《MUZIK‧古典乐刊》1、2月号)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MUZIK阅听古典乐》 《MUZIK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