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克雷格 让材质说故事

▲克雷格1984年用塑胶碎片拼贴成《非洲文化神话》。(国美馆提供)

▲克雷格2004年青铜雕塑赤纬》,造型来自变形容器。(国美馆提供)

国立台湾美术馆举行的「东尼.克雷格:雕塑与绘画展」,展出一九八○年代「英国新雕塑」健将之一的东尼.克雷格(Tony Cragg)四十九件雕塑和百余件纸上作品。克雷格自称「材质主义者」,亲自来台湾的他说:「就像人脸会有丰富表情一样,材料可以是复杂和神圣的。」

克雷格擅长处理材质,无论石材木质、青铜,或玻璃纤维、不锈钢与捡拾而得的现成物等,他总能阅读出材质的「表情」,加以改造转化。

这是克雷格首次来台举办大型个展。六十四岁的克雷格一九八○年代展开雕塑生涯,他以拾得的现成物创作,特别是工业社会大量生产的塑胶容器,他将它门堆叠、摆放,拓展了雕塑定义局限。由于他在雕塑领域开创性成就,一九八八年获得英国泰德美术馆主持的「透纳奖」,同年代表英国参加第四十三届威尼斯双年展

二○一○年克雷格成为首位在法国罗浮宫举办个展的当代艺术家,二○一二年由於伦敦奥运、英国女王钻囍等重大节庆,英国文化协会特别为克雷格策画世界巡回展。

克雷格一九四九年生于英国利物浦现居德国乌帕塔尔,是杜塞道夫艺术学院院长。一九六○、七○年代,克雷格深受义大利贫穷艺术、美国极简主义等艺术潮流影响,早期作品多以搜集而来的物件包括石头书籍盒子轮子和各种废料等,在墙上地上进行拼贴、堆叠或排列。传统雕塑的概念是塑造出一座量体形式,克雷格完全打破了这样的想法,他呈现的是雕塑原始的材料,借此反思「什么是雕塑、材质与雕塑的关连是什么,以及材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意义。」

像是他一九八二年的作品《蓝色绿色瓶子》,他在地上摆放一只塑胶瓶,同时用许多废弃塑胶品在墙面上拼出另一只形状相仿的塑胶瓶。一九八四年的《非洲文化神话》则以塑胶拼出一个非洲人的形象;一九八八年《大教堂》则将许多大圆形钢圈,由大而小逐渐叠成尖塔状。

克雷格喜爱钻研材质的特性试验材质的极限,这或许和他年少时,曾在橡胶制造研发协会实验室技术人员有关。「我会思考材质表相底下是什么,并找寻它们可能的沟通方式,内在的能量会透过表相展现出来。」所有材质当中,克雷格很早便展露出对塑胶的偏好。他说,每一种材质在艺术上都透露出讯息,像被一个资讯气球包围。如木料已有一个非常饱满的气球,但工业社会生产物件的资讯则相对贫乏,纵使塑胶在艺术领域已是被认可的材质,「它的气球仍旧相对不饱满,要在这一层意义面上为其赋予诗意,或创造出一种神话,将是一项大工程。」「科学家研究物质世界,艺术家兴趣的是物质的意义。」克雷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