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调查》全台大学闹钱荒 国立大学校长补贴换纱窗:大学很像「月光族」
独家调查》全台大学闹钱荒 国立大学校长补贴换纱窗:大学很像「月光族」(陈弘岱摄)
持续多年的少子化,加深私立大学招生压力。面对生存危机,逾30位私大校长近期公开批评政府,对大学整并退场缺乏规画,却又长期压抑学费,使各校无力发展特色,形同自生自灭。但受资源匮乏困扰的不只私校,许多国立大学校长也一样勒紧裤带度日,有时甚至连硬体修缮的预算都编不出来。在维持教育品质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天秤两端,台湾的大学已无法维持平衡,未来能否称职扮演培育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角色,也让人深感忧虑。
本校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买了将近20年,已经损坏无法正常使用,但一台全新仪器至少要价2千5百万元,我们没办法更新。教授或学生如果要用,只能到其他学校或工研院登记时间花钱租借,有时还要排队。」坐在摆设朴素的会议室里,台湾科技大学校长廖庆荣说着学校面对的财务困境。
这所技职体系龙头,过去几年受限于预算,多次忍痛放弃添购高端仪器设备,「很多时候,我们把博士生送出国,例如到东京工业大学交流,就是为了用他们的设备。因为我们的学生程度很好,对方也愿意合作研究。」廖庆荣解释校方的应变之道。
不只高价器材,有时连修缮工程对国立大学都是笔奢侈开销。一位要求匿名的国立大学校长接受《今周刊》访问时透露:「今天早上才有个学院来说没钱换纱窗,我只好帮忙补贴一点⋯⋯,大学很像『月光族』,手上的钱只够cover(支付)基本营运,很难存够钱去做大一点的事。」
两位国立大学校长分享的故事,在其他校长眼中,并不怎么让人意外。
《今周刊》7月间以问卷形式调查全国48所国立大学(包括科大及学院)校长,询问学校可支配经费是否充裕。回复的26位校长当中,高达92%认为我国大学能运用、以及每位学生所能分配到的经费,较邻近的日、韩、香港、新加坡等地拮据;同样,92%校长回应,在日常综理校务时受经费不足困扰。
客观数据,也印证大学校长的主观感受。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会员国,平均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约新台币46万元,台湾仅36.5万元;若改看生均经费占国民人均GDP(国内生产毛额)比率,OECD平均37.6%,台湾是25.9%。可见无论绝对数字或相对每人国内产值比率,台湾大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皆低于先进国家水准。
生均经费:以各大学公布的年度总支出,除以注册学生数,计算出该所大学每年在每一位学生投入的经费,借以评估教育资源多寡。
这些数字只是整体平均,个别学校之间还存在极大的「贫富差距」。例如国立台湾大学,108学年度生均经费约新台币58万元,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成功大学则约等于OECD平均,其他国立大学则远远不及。部分历史悠久的私立大学,每生每年甚至只能分到15万元左右的教育经费。
但即使是资源丰厚的台大,经费规模与邻近国家顶尖学府对照,也相形见绌。
「大学教育的『血库』,事实上是贫血的。」清华大学校长贺陈弘这么形容。
「贫血」会对大学发展造成哪些阻碍?回答问卷的校长多数选择「无法以具竞争力的薪资吸引或留住优秀教师」,其次是「新建或修缮硬体设施困难」与「无法添购必需的教学研究设备或器材」。
「大学教师是可以在全球范围移动的流动性资产,引进并维持这种流动资产的成本,会比不太流动的人才——例如中学教师——更高。」贺陈弘指出,为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清大每年固定从校务基金与教育部的高等教育深耕计划经费中,拨出1.8亿到2亿元为教师加薪,即使如此,人才流失现象,比起过去仍更为严峻。
廖庆荣也指出,早年台科大开出一个教职缺,会有2、30位外国博士应征,其中至少有10几位是毕业于该领域全美排名前10的名校;但现在同样的职缺,平均只有3到5位海外博士应征,「我不是说洋博士程度就一定好,但学校能挑选的『分母』少了,平均水准一定比过去差。」他说。
「在国外拿到博士的人找教职,比较的一定是亚洲、甚至全球国家的薪资条件,台湾教授的薪水和韩国已经差了一段距离,和新加坡、香港更是不能比。」廖庆荣分析,校方聘用学者的拉力不足、既有人才被挖角的推力自然同步提升,「我们有个副教授,被澳洲用6百多万年薪挖角,当他说要走,我们也不会留。难道也给他6百多万吗?没办法嘛。」
在人才危机之外,当国立大学必须投资的教学研究设备或新建修缮硬体设施,也因为经费不足而必须「储蓄」多年、甚至忍痛放弃,对台湾的高等教育品质,当然也是重大警讯。
成大校长苏慧贞指出,她自从5年多前接任校长就一直想翻新学生宿舍,近期才终于克服财务问题准备动工,「大学宿舍不用很豪华,但要有一定的品味和功能。成大在国内已经是经费相对优渥的学校,但我们连每年固定更新建筑的经费都没有。」她说。
今周刊第12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