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看不到愿景!张荣丰谈新南向:应扎实调研
▲为避免经济过度依赖中国,新南向政策成蔡英文政府的重点政策之一。(图/东森新闻提供)
《新南向周年挑战》系列一
文/蔡百蕙
前言:520将至,作为新政府执政周年的亮点政策「新南向」,重要性为何?又将如何影响国家发展?本系列报导将从政策规划、执行周年检讨和重点目标国家最新发展等面向,探讨「新南向」政策可创造的潜在机会与影响,崛起中的南向18国,为何是能够带动台湾向前进的解方。
台湾企图以南向取代西进,第一次的尝试发生在1992年,当时操盘的前国安会副秘书长张荣丰,是受到前总统李登辉依赖的重要国安幕僚,历任两任总统,纵横国安系统13年,外界认为著名的「两国论」是出自他和现任总统蔡英文(时任陆委会主委)之手,研拟十八套剧本解决台海危机的也是他。
《东森新闻云》独家专访张荣丰,从政策的战略布局,以及当年规划南向政策的经验切入,深度解读新政府的「新南向」,同时更为「新南向」提出诤言。访谈中张荣丰数次强调,仅管如今在野,但心系台湾发展,有时候观察时政有感,为了台湾,觉得不得不言,「这是我对台湾的commitment。」
「新南向跟8800亿的前瞻基础建设有同样的问题,都是没有愿景、没有做调研。」张荣丰指出,周延的策略规划,首先要确立愿景,而愿景就是以扎实的调研资料为基础,结合国家、执政党和领导人的核心价值,发展出未来政策完成时的图像。
对于所有的政策制定,张荣丰有一套国安惯用的战略布局思维和作法,强调第一步扎实调研的重要性,「一定要有一群人,真的去做好调查研究,」才能描绘出愿景,「其实我们台湾对于未来的政策都没有愿景的概念,愿景确定了,再倒推,看需要什么政策工具去执行,没有愿景,就看不到完成的那一天会长什么样子。」
受限大环境,首次南向失败收场
然而,1992年首次提出南向政策时并未成功。张荣丰自我分析,当时的台湾热钱泛滥,很多夕阳产业又无处可去,于是就想去中国,「可是1992年的中国其实不是很成熟,中国市场真正可运用廉价劳动力的时间是在1994年,因为放弃计划经济,且实施人民币并轨,大幅贬值等,让加工出口有国际竞争力,带动了中国的崛起。」
仅管90年初兴起了第一波的中国热,却也衍生了「台流」的现象(注)。在投资环境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许多台商投资失败以后却又回不来,「很多人还是往中国跑,又禁不了,才想到用南向来分散这一股大陆热。」
结果,在中国市场仍具强大吸力时推动南向,以致南向未果。张荣丰认为,92年的失败也与政治角力有关,当时李登辉的权力其实并不稳固,前行政院长郝伯村直到1994年才下台,此外,当时经济部也非常排斥南向,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务系统并未全力支持。
「那时南向没有成功,进入中国的死了一批台商,就变台流,那个年代大概是这样。」
时隔25年,如今国际环境大变。一位曾负责民进党国际与两岸事务的人士表示,现在推动南向是大趋势之所在,中国的经济在下修,许多产业有出走的压力,又正好遇上东南亚的回春和印度的崛起,同时有两股力量在牵引,此刻发展新南向,可谓水到渠成。
对如今占有大环境优势的新南向,张荣丰忍不住提出建言,应把握机会好好规划,台湾总是把东南亚看做铁板一块,其实每个国家都不一样,「现在的新南向应该记取1992年时的失败,做很扎实的调研,老实说,当时没有能力做那么大规模的调研。」
▲有上万家台商投资的越南是新南向七大重点国之一。(图/翻摄自Librestock图库)
检视当前的政策调研,大多就是找一些GDP等经济发展资料,但张荣丰认为,真正战略规画需要的调研,是目标国的政府组织架构、决策模式、重要人脉等等,例如菲律宾总统杜特蒂的决策模式是什么?亲信是谁?「这些如果不知道怎么打得进这个国家,不可能!」;「这些我们都没有下狠功,台湾不要说印度,往东北走一点,琉球我们都不太了解。」
「在这种情况下要去做新南向政策,就是大家分钱哪,把项目报上来,就这样。」
盘点现况,掌握未来趋势
张荣丰直指,目前的新南向也对未来的环境评估不足,「政策规划都是在因应未来,」例如未来10年国家人口会如何变化?有哪些新知识正在发展?全球化又会如何影响?政策内容看不到对未来环境的确实评估。
由于人口是统治的基石,在所有未来趋势中,他表示,人口变化对政策考量至为重要。台湾在2017年已迈入高龄社会,到了202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0%,就成为超高龄社会,持续老化到2028年,届时,1个老人背后支撑的年轻人会少于3,「这个社会就没办法运作,势必要有移民,」现在又少子化,生小孩来不及。
于是,到底东协哪些国家还有人口红利?又要和这些国家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都和台湾快速老化的人口趋势有关,「可是现在移民政策却很消极,是用陆配、外配来补,没有整套的移民政策。」
此外,在一定要有移民的情况下,却无任何对文化冲突调适的机制,「所以我们是一个很不友善的国家,到2028年社会无法运作时,还有人口红利的东协国家也不多了,大概只剩菲律宾和印尼。」
张荣丰直言,政策规划如果没有看到这些重要趋势,他很难想像政策规划出炉时的图像,「等到南向政策推动了,或者公共政策做好了,其实人口都已经转变了。」
「现在普遍林全政府可以看到的就是这个问题,其实马英九的自由经济示范区也是,喊个口号大家就去搞项目,都没有画愿景。」在他眼中,缺乏愿景目标的政策就只是口号;对未来环境没有评估的政策,包括现在大力宣传的前瞻基础建设,也就谈不上前瞻。
真的不够前瞻吗?近一年来,蔡政府对新南向的蓝图有以下描述。
民进党新南向政策的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的9月,当时身为民进党总统参选人的蔡英文,在民进党举办的外交使节酒会上正式宣布,民进党将在未来推动「新南向政策」,她表示,将强化对东协和印度的整体关系,并在贸易投资的面向之外,推动双方民间交流、文化、教育研究等多方面的连结,发展多元、多面向的伙伴关系。
接着,直到去年8月,在由总统蔡英文召开的对外经贸战谈会议,正式提出《新南向政策纲领》,《纲领》中揭示的政策愿景,是要建立抽象的「经济共同体意识」。问题是,从欧洲共同体1957年成立算起,欧洲整合60年来仍不断有反对声浪,英国尚且在入欧40年后选择脱欧。一位过去曾长期负责民进党国际事务的人士都直说,这样的愿景是学者唱高调的语言,没有意义。
如今,1年多过去,张荣丰总结,执政党从上到下,包括总统蔡英文,仍未喊出经过扎实调研、纳入未来趋势、结合领导人与国家核心价值的新南向的愿景,「因为那(新南向)是一个口号,一个竞选的口号。」
注:「台流」泛指滞留在中国大陆等待机会的失意台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