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韧性为疫后的核心竞争力

2020年耶诞夜不平静,资安群组叮咚叮咚。朋友提到IDC首度数位韧性纳入企业未来数位转型的核心竞争力。他说:「四处都在韧性,资讯韧性、资安韧性…」。另一个人开玩笑着说,「(韧性是)牙齿不好、咬不烂」。

脑中尽是两三天前参与的全国科学技术会议。在科技部强调以人为本的科技,到底韧性的价值为何?身边的耶诞树灯一闪一闪亮着,某段音乐歌词打中我:「人再有本事也难抵抗命运的不仁慈」。新冠肺炎重创全球经济,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无法幸免于难。如果韧性是核心竞争力,从政策角度该如何培养韧性?

韧性应用实务

IT领域发展可说是韧性科技演进的缩影。在1960年代,备份与备援系统成为IT复原计划的两大重点。在全球历经一连串恐怖攻击事件之后,IT复原议题从技术、功能性导向,转变为组织、流程面导向。如今,IT人员普遍采用云端科技做为备援方案。不受限于现有的技术,Netflix早在十年前便发展韧性科技,提供用户流畅不中断的线上影音服务。

除了IT领域,韧性研究也可追溯自环保永续领域。在气候变迁领域,1980、1990年代韧性研究重点放在永续发展。在911事件、加州大停电与卡崔娜飓风事件之后,美国兴起韧性在灾害管理的研究,也带动欧盟、英日等国发展学术、产业与科技政策。

不管是天灾人祸还是骇客,灾害管理并非仅有纸上谈兵,而是积极的整合科技、流程与人员以达管理成效。灾前的评估、预防与监控机制,灾后的应变管理、减损管理、复原管理、营运持续、保险理赔,甚至灾因厘清、责任归属与损失理算的鉴识与公证,已累积为成熟的管理模式与实务案例。尤其在疫情之后,超前部署纳入各国政府施政与企业实务的作法。面对多变环境的新常态,结合韧性的灾害管理成为国际共通的最佳实务。

韧性为跨部会策略

科技部这次细心筹划全国科学技术会议,有助于产官学研跨界分享、交流与学习。从最新版的会议议题文稿,韧性已成为跨部会的策略主轴之一。在科研前瞻的议题,发展强化科技风险评估策略;在经济与创新的议题,发展以智慧应用提升韧性、接轨国际完善资安体系及提高能源整合电网韧性;在安心社会与智慧生活议题,强调打造坚韧安全之智慧国家、完善调适精进灾害预警、环境智慧打造韧性城市,以及整备网络奠基智慧生活。

根据上述跨部会策略,笔者建议将韧性教育纳入国家人才培育策略。目前韧性教育并非学校教育的主流,很难为学生培养因应未来多变环境的领导者。过去在杀价竞争的压力之下,台湾企业不断地压低风险管理的费用与支出。除非在客户合约的要求之下,风险管理成为OEM代工模式下的「奢侈品」,更不用提韧性。

除了本文提到IT韧性案例,韧性研究散见于管理、生态、工程、生物,甚至心理学不同领域的专业。不论是OECD因应韧性社会来临、G20领导者对于教育的承诺,还是世界经济论坛HR 4.0议题,这些彰显国际韧性教育的重要性。因应未来国内科研、政策与产业所需,国内韧性教育也将有助于培养专业人才之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