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缘何兴起?
▲大陆很多大学为了招生或打响知名度,常常会推出美女牌。
中国的大学即将开学之际,一个叫「玲玲」的女孩,在网上火了起来。「玲玲 」考上了成都某大学的本科,但她的父亲坚持认为,「捡垃圾都比读书强」,坚决拒绝资助玲玲上大学。事件在网上再次掀起讨论,「读书无用」论又一次引发激辩。
上大学值不值?成为了中国社会讨论的焦点。
上大学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投资,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是衡量其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教育无价」之说当休矣。但影响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很多。如大学毕业后的去向,有拼爹的因素,也有运气的影响,不能完全归罪于大学教育本身。但就大学教育本身而言,不同专业就业情况与工资水准有很大差别却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一些商科、法科、及工程技术类学科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数学等理科及历史、哲学等纯文科专业。近几年持续的就业难,让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就算是勉强找到工作,收入也难以让他们松口气。读大学赔本对这些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事。
什么原因造成了一些人读大学赔本,如何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上大学不赔本呢呢?
首先大学教育必须保证品质,大学教育不能只给学生一纸文凭,老话说「操刀必割,执斧必伐」,一个大学毕业生不能只是举着大学文凭摆架子,有多大本事,必须出手亮亮。出手之际,「手筋」有多硬,就看学校的教育水准到底如何。但只依此法,还远远不够。
要想满足每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仅要保障大学的教学品质,还必须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分层。所谓分类就是合理设置专业,大学里不同专业就业情况和工资水准差别很大。此外,很多学生在高考报专业时,往往比较盲目,对所报专业并不了解。因此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并调整自己的专业。而我国的高校在学生转专业的问题上,依旧保有大量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设置重重障碍阻止学生调整专业。说是方便学校管理,实际上是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难度,但这种懒政却让很多学生学非所长,贻误了大好青春。
在台湾和国外的一些高校,往往是千方百计的吸引学生,对没人报考的专业采取撤并的办法,对没人报考的导师,也会适时撤销其博导或硕导资格。而在我国,招生工作更多的是考虑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采取措失保障每个专业招够学生,保证每个教授都有学生带。
僵化的高校管理体制,导致了很多学生学非所好,学非所长。一切为了学生,还远没有做到。
其次: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
专业设置不合理,管理僵化还不是最大的问题。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上缺乏分层,才是造成很多人上大学赔本最主要的原因。
高等教育必须合理分层。从培养目标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精英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培养研究人才;一种是职业教育,以培养操作能力为主,主要培养实践型人才。
精英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本身就是亏本的生意。特别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往往没有太多回报。笔者在科学院工作,平时也从事一些学术研究工作。不论是学术论文还是专着,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通常在市场上难以收获回报。学术界虽然也有一些名家大师,但真正的名家大师在一代人中也不过是少如晨星,,而且学术名家的修成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笔者曾与一些国外的学者谈及此事。一些国外学者的回答大意多为:「搞学术不是为了发财,而是因为我喜欢。」甚至还有一些学者直接回答「做学问就是自娱自乐。」因此可以说,真正的学术研究本身就有贵族性,至少是一些没有生存之忧的人才能从事,研究型教育也是如此。中国的大学教育不论本科、还是研究生,多以培养研究能力为中心,属于学术精英型教育,而这种教育对于急于见到收益的贫困家庭来说,其实并不适合。而与此相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不论是水准还是社会认可度上都还很低。
因此,中国的大学教育要想适应社会各个阶层的口味,就必需建立精英教育与大众职业教育并存的双轨制教育体系。从课程设计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以及教育费用都必需是双轨制的,精英教育必须足够「精英」,大众教育也一定要非常「大众」。以美国的高等教育为例。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双轨制教育。在美国有钱的人就读优质中学 ,然后升入常春籘名校。而穷人则可以接受较廉价的高等教育。
名牌大学的学生大多出身富有,个性张扬富于创造力,不断培养政经领袖。而穷人的小孩则可以接受廉价的高等教育,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当然如果努力的话,穷人的小孩也可以争取进入名牌大学,获得一定的挤身上流社会的机会。
美国的教育也有一定的问题,体现了美国社会的阶层分划。但美国的高端高等教育足够高端,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思考和研究能力。满足了哪些「见多识广」的富家子弟的学习需求。低端的高等教育价格相对低廉,也能为穷人的小孩培训一技之长,使其能生存。
相比之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两头不讨好。名牌大学提供的高端教育让哪些「高端人士」的小孩大感吃不饱,导致很多有钱人的小孩重金出国求学。而一些二三流的大学,自身研究能力就不强,但却拼命的搞「科研」,培养什么「研究型人才」。导致很多穷人子弟毕业后,深感在社会上竞争乏术。
一些社会底层群众对上大学失去兴趣,感觉上大学无用处,本质上是由于中国的大学教育都是精英教育,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从课程设计到教育理念都是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目标。这种大学教育对于很多读完大学后急于养家糊口的平民子弟来说,缺乏吸引力。因此,要想改变一些人读书无用的观点,必须建立双轨制的高等教育体系 ,让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研究型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存,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受教育需求。
●作者刘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馆员。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