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南洋战事…替台湾敲开世界之窗!张清吉「书卷一生」谢幕

新潮文库引介、翻译西方文学著作,是当时知识分子汲取西方思潮的重要渠道。(图/记者李毓康摄)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为台湾打开面向世界的那一扇窗!」文化部4日发布新闻稿志文出版社创办人张清吉日前辞世,享寿91岁,部长郑丽君深表哀悼。在上一代的台湾知识分子中,无人不识得「志文出版社」、及旗下的「新潮文库」,当时张清吉与台大医学院学生林衡合作,创立出版社,又以「新潮文库」引进国外经典文学,为当代的知识分子灌溉了西方思潮与养分,对台湾文化影响相当深远。

张清吉1927年(民国16年)在苗栗竹南出生,是家中的长子,在那样资源贫乏的年代,幼时的张清吉生活也过得相当辛苦,一家人全仰赖父亲半农半渔维生。张清吉曾说,小时候接受日据时代小学教育,当时自己非常讨厌上学,因为到学校的路途相当遥远,老是在上课钟敲响后才赶到教室,也因为迟到所以常常被老师处罚,有一段时间相当排斥去上学。

但这样的情况,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出现了重大转机,那一年张清吉换了新的班导、一名姓「上苍」的日本老师,当时老师经常向他介绍课外读物,也因此张清吉开始广泛接触文学作品,包括月刊《幼年俱乐部》、《少年俱乐部》、《文艺春秋》、日文杂志《讲谈社》等,还有众多战争故事时代剧、日文改编的西方文学,开启了张清吉阅读的兴趣。

在求学生涯结束后,当时正处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膨胀,太平洋战争一触即发,身处在战争漩涡的张清吉当然也没能躲过,毕业后就被拉到冈山机场当学徒兵,负责飞机修补业务;随着战争逐渐白热化,日本帝国对于人力的需求日益增加,一波波从台湾挑选「拉伕」送往南洋战场填补人力空缺,眼看着就快轮到张清吉时,幸运却悄悄降临了,在出发前往南洋的前夕,大时代的齿轮嘎然而止,日本帝国宣布战败,逃过一劫张清吉也因此顺利退伍,回归正常生活。

爱书、惜书的张清吉,也不是在一开始就投入出版工作。台湾光复后,张清吉为了谋生,曾出海当过渔夫,也曾在台北街头以苦力踩着三轮车,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但在踩三轮车的这段时间里,张清吉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拿起小说阅读,送书报小贩见他如此爱书,还曾试探性地问他「何不就自己开一家书店呢?」就是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张清吉不一样的人生。

1963年,36岁的张清吉在临沂街开立了「长荣书店」,接收日本人遗留旧书,进行出租、买卖生意,全盛时期还曾在和平东路罗斯福路、中华路同时开立3家分店,就连当时就读台大历史系李敖,也经常到书店偷偷向张清吉购买禁书

▼张清吉创办的志文出版社。(图/翻摄自Google Map)

在创立长荣书店后,张清吉时常与学生打交道,「想要出一些真正好书」的念头逐渐在他心中萌芽,最后决定与台大医学院学生林衡哲合作,长荣书店摇身一变改成了「志文出版社」,还以「新潮文库」引进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但最一开始,张清吉仅出版一些趣味性丛书,如《哈啰学英语》等,林衡哲见状后多次建言,「要有一流的文化,才会有一流的国家,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作为一个出版家,你印这种消遣性的书籍,无益社会人心。」新潮文库也因此导向了另一个方向,由背后主要推手林衡哲翻译《罗素回忆集》、《罗素传》等书,成了新潮文库的第一、二本新作,得到相当广大的回响

随后在张清吉与林衡哲的规划下,「新潮文库」逐渐蓬勃发展,一共出版近500种图书,范围涵盖了哲学、文学、心理学、禅学、音乐、电影、美术、历史等,引发各领域思潮,带给当代知识分子相当大的启蒙,是当时台湾民众吸收西方思潮的重要渠道;也因此,郑丽君在悼念张清吉时,才会说「志文出版社不只启蒙了一整代台湾人的知识心灵,同时也为台湾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

如今张清吉充满书卷气息的一生落幕,家属相当低调,文化部除了发表声明哀悼、追思外,同时也向这位「台湾的知识巨人」致敬,后续将尽全力协助家属治丧事宜。

►►►《新潮文库》创办人张清吉辞世 享寿91岁!郑丽君致哀

▼「新潮文库」一共出版了近500种图书。(图/记者李毓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