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纪录片多难拍?幕后工作解谜

「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三系列《愿未央》、《我记得》剧照,图中为文学朱家三姊妹,左起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目宿媒体提供)

七等生纪录片《削瘦的灵魂》3月19日起全台上映。(目宿媒体提供)

吴晟在《他还年轻》片中表现诗人对土地与文学的坚持。(目宿媒体提供)

诗人作家杨泽的《新宝岛曼波》聚焦他的文化史观。(目宿媒体提供)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有如作家与导演两个创作者世界观互相交会;「资深作家影音录制计划」目标则是保存作家影音文学史料

帮作家拍纪录片,最困难的是什么?影视名人擅长面对镜头,但对于伏案创作的作家而言,被拍照或拍影片却不一定是简单事。七等生纪录片《削瘦的灵魂》导演朱贤哲就分享,一开始七等生完全不愿意被摄影机拍,「我跑去买那种最高级的手机,买两支,一只我拿,一只给他女儿。我们一边和七等生聊天,一边用两只手机录下来。纪录片前面有些七等生的访谈影片,就是用手机拍出来的。」

「他们在岛屿写作」监制林文琪则认为,最难的是如何透过影片建构那个时代,例如谈两大报副刊时代,只能用报纸的微缩胶卷呈现影像。就连使用老照片也有学问,「有太多时候是有一段好的故事,却缺乏够好的照片或影像辅助。」例如黑白底片时期,照片影像锐利,对比明显,但一进到彩色柯达底片时期,照片却都糊糊的,在影片里几乎不能用。

一位作家 一座岛屿

自2009年起,目宿媒体便在和硕董事长童子贤出资下成立,开始拍摄「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对林文琪和目宿媒体执行长马岳琳而言,「岛屿写作」系列除了为作家留下影像纪录,更给予导演空间去诠释作家,有如两个创作者的世界观互相交会。

林文琪表示,千禧年的第一个十年,面临经济、政治局势、科技、文化发展新旧时代的交会和冲击,加深童子贤想要留下作家影像纪录的想法,「最初只想拿摄影机侧拍就好,但2008年云门大火,让大家感觉到急迫性,加上看到李屏宾《乘着光影旅行》纪录片登上院线,决定改用电影的规模来制作。」命名为岛屿,最初的概念也非单指台湾岛,「比较是精神概念上的,每一位作家,本身都是一座岛屿。」

目前岛屿系列拍摄的作家,以诗人、小说家为主,包含余光中、郑愁予、弦、林海音等,都是一时之选。林文琪表示,想拍的作家太多,「不是我们挑作家,是作家决定要不要被拍。」有的作家一句话就首肯,有的作家如黄春明始终未回复,也有如钟肇政因身体不适而拒绝。团队也曾试图跨海张爱玲,却发现难度太高,「现在尽量以还在世的、能拍到影像的作家为主。」

如今,团队纪录的作家影像已经来到战后更年轻的一辈,如吴晟、杨泽、朱天文、朱天心,接下来也要拍摄达悟族作家夏曼蓝波安。马岳琳表示,期待透过拍摄后续的作家纪录片,也能回望早期作家对后辈文坛的影响。

文学影音 活的史料

除了「岛屿写作」系列,国立台湾文学馆也自2018年起展开「资深作家影音录制计划」,每年挑选数位作家制作15分钟的影像纪录,可在文学馆网站的「文学影音馆」收看。台文馆研究典藏组助理研究员赵庆华表示,台文馆一直在做文学史料的保存,「作家声音影像也是一种活的文学史料。」

在选择作家时,台文馆关注的是呈现台湾文学的丰富样貌。赵庆华表示,「我们挑选的不一定是台面上最知名的人,可能是在时间之流中比较不被注意的作家,却是台湾文学的补白,补上以往缺失的资料。」

例如2019年台文馆拍摄野战诗人张默女诗人朵斯、台文诗人林宗源,去年则是季季陈若曦雷骧林衡哲。有作家、诗人、出版人,也补上了以往较少被注意的女作家身影。未来将上架的影片也有阿美族民间文学作家黄桂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