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隙沥青铺面 马路会呼吸

北市近年陆续在平面道路铺设孔隙沥青混凝土铺面,不仅能提高行车安全,还能有效降低噪音。(北市新工处提供)

台北市海绵城市迈进,打造「会呼吸的马路」,近年来在快速道路高架桥铺设多孔隙沥青混凝土,让雨水能透过孔隙,排到不透水层,沿着两侧流到水沟,不仅能减少路面水雾,提高行车安全,还能有效降低噪音。新工处表示,目前已铺设16万平方公尺,未来只要沥青混凝土铺面达使用年限,将会逐步全面更换。

北市道路约面积约有22.5平方公里,以往市区道路多采柔性路面,常以不透水的方式进行铺面设计,因此若能在铺面导入透排水功能,对于微气候调节很有助益,可解决道路积水,减轻排水系统负荷,并补充地下水,减少热岛效应

减少水雾行车更安全

新工处维护科长陈炳麟表示,依照各种道路特性,有不同适用的路面材质,像快速道路和高架桥适用多孔隙沥青混凝土,铺面孔隙率可达20%,下雨时能增加雨水渗透效率,减少路面水雾,提升行车安全,还能比传统道路铺面减少3到5分贝噪音量

陈炳麟说,目前北市许多路段都已施作,包括水源快速道路、正气桥及建国北路段等,从2012年到去年底,共铺设高达16万平方公尺的多孔隙沥青混凝土。未来仍会持续推动,只要高架桥或快速道路沥青混凝土达使用年限,就会全面更换。

人行道也是透水铺面

另外人行道部分,新工处则以透水沥青混凝土打造透水铺面,新工处共管科长陈昭志说,市长柯文哲上任后,配合人行道拓宽工程光是去年就施做4.1万平方公尺的透水铺面,累积已达7.5万平方公尺,在六都表现突出,今年目标达到8万平方公尺,朝海绵城市更迈进。

陈昭志表示,这种透水铺面在降雨时,雨水可渗入人行道下方土壤,减少地表迳流,晴天时涵养在土壤或植栽水分,还可蒸散上来,调节都市环境,根据南港经园街3年来的监控结果,发现夏季可比传统铺面减少2到3度,让民众走在人行道上可以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