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干扰↑ 土壤粗孔隙率↓ 「水源涵养能力」也下降

林地土壤因具有生态多样性,促进土壤孔隙生成,因此土壤粗孔隙率较高。(图/林试所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行政院农委会林业试验所针对农村常见的土地植被型态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涵养水源能力结果显示,农地上栽种不同作物作业型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粗孔隙率多寡,进而影响土壤水源涵养能力。

林试所今(25)日举办一年一度的「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研讨会」,根据经营组报告指出,土壤孔隙是水分传导及贮留的场所,可将土壤孔隙区分为大、中、小及细孔隙。其中,以中、小孔隙合称的粗孔隙与水源涵养有密切关系。

果园人工管理常年人为践踏,导致土壤较为密实,土壤粗孔隙率较低。

土壤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比例,称为土壤孔隙率,借由研究不同作物之土壤粗孔隙率的多寡,即可比较栽植不同作物的土壤对水资源的涵养能力。

一般而言,森林地区受人为干扰较少,且具较佳的土壤孔隙化育条件,因此有较高的土壤粗孔隙率。相反地,没有森林完整覆盖、有较多人为干扰的地方,如草地或裸露地,则粗孔隙率相对较少。

林业试验所于南投县鱼池乡莲华池研究中心周边农村地区,针对数种常见的不同土地利用型态,进行2年半的研究结果发现,林业利用的土地有较高的土壤孔隙率,坡地槟榔园及人工草地次之,勤耕之果园最低,旱田则因土壤有溪砂混入,提高了当地土壤之孔隙率;土壤粗孔隙率随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而减少。

林业试验所黄裕星所长指出,农村地区以多元化方式栽植各种作物,虽然均可促进土壤粗孔隙的化育,但如何兼顾农业生产及水源涵养能力,在现今水资源匮乏的环境下,透过合理山地农村生产方式的调适规划,创造生产与生态永续的双赢策略,是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土壤物理环境性质调查之土壤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