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涂鸦街,城市情绪的晴雨表

涂鸦之于城市,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涂鸦一直是作为主流文化的反面存在的,在合法和违法间“钢丝”。在拥有英、法两种官方语言加拿大,涂鸦文化遍地开花,随着隆隆行驶的加拿大国铁货车,传播到几乎每一个居民点。在该国最大城市多伦多,自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就自发形成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涂鸦巷”,它的起起落落,折射了加拿大社会多元文化的相爱相杀与求同存异的过程。

整栋房子变成了一个涂鸦作品。

“涂鸦巷”位于多伦多皇后西街以南的一条小巷长约1000米,介乎斯帕蒂娜街和波特兰街之间。这里是贫民区,并不宽的街道两侧,是红砖砌成的三层或四层旧楼,一层是“底商”,上面则是住户,也有些建筑经过翻修或粉刷,呈现出“过气钢筋水泥怪兽”的灰白色。这些或红或灰的建筑外墙,画满五颜六色、风格各异的涂鸦,有的写实,有的写意,有的则是各种文字和图案的组合。熟悉加拿大“涂鸦”的人士会告诉你这幅是DOH团队杰作,那幅是HAS团队的手笔远处那个“底商”卷闸门上,则有大名鼎鼎的SKAM或Uber5000等“涂鸦大师”的“巨作”。

这样的“创作”最初并不为多伦多市政所容,认为“有碍观瞻”,影响市容,几年前得癌症去世的“性格市长罗布·福特就憎恶“涂鸦巷”,几次公开扬言要“彻底整治”,把这条被“污染”的小巷变得窗明几净、四白落地,结果这位在市民中人气很旺的市长直到下台,也未能完成这一“壮举”——相反,在“涂鸦巷”“大师们”创作的“漫画脸”福特大头像,不止一幅。

自诞生之日起,一些“涂鸦团体”就不断挑战市政管理规则,试图将涂鸦合法化。2011年,多伦多垃圾工连番大罢工,借着“大好形势”(反正到处市容都一塌糊涂,涂鸦总比乱扔垃圾好得多),“涂鸦巷”被成功“洗白”,随后还被纳入多伦多市政厅旨在培养“合法街头艺术”的START计划,有条件地吃上了“皇粮”。

如今“涂鸦巷”周遭一公里范围内的小巷也被“传染”,相邻的拉什巷更被一些蹩脚导游张冠李戴误指为“涂鸦巷”本身。不过在“涂鸦界高端”圈子,“涂鸦巷”的“核心舞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区域”,“大师们”挤破头也要把自己的“大作”涂在那1公里范围内的墙壁上,宛如“某某到此一游”一定要写在真名胜上一般。

行内规矩”,每个“画位”一旦分配停当,在一定时限内任何人不得“亵渎”。约定时间一过,就会被彻底清理,其他人再画上自己的涂鸦。

如今这里成了多伦多市政当局部分“进步人士”大力兜售的“特色文化景区”,也是各类半即兴活动(如街头音乐节地摊音乐家光碟兜售等)的“集散地”,和各国涂鸦“大师”们“以涂会友”的擂台。但也有些曾经活跃在这里的“大师”销声匿迹,他们认为,“涂鸦的生命在于踩市政规矩的钢丝,而不是吃市政的软饭”,这里都变成景点了,不但没人“打击”,还有人给送“盒饭”,我还能有啥创作灵感呢?

当地居民对这个“特色文化景区”观感复杂:“涂鸦大师”们给这里带来了人气、知名度和一点点商机,却也让这个著名的“脏乱差穷”社区长期得不到改造,至今这里的路面仍然坑坑洼洼、污水横流,市政厅倒是送来不少崭新的垃圾桶,但这些垃圾桶的外壁,大部分也已被暂时挤不上墙壁的“替补大师”们画成了“花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