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时光在眼前——为王泽个展作序
王泽作品<无问题>,40X50CM。(老夫子哈媒体公司提供)
王泽作品<好时光>,100X160CM。(老夫子哈媒体公司提供)
三十年前(1991年),曾经为一位素昧平生,外文姓名Joseph Wang,与笔者英文名一字不差的王泽,在「台北时代画廊」个展专辑撰写评介文章;三十年后成为「一期一会」的好友,同样是他应邀在「台中现代画廊」举办别开生面的「好时光在眼前」专题展,却因文债缠身只能替他写一篇短文,真是有趣的反向对比。
笔者与王泽相熟是在本人于2004年,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退休后,旋即应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研究所之聘,担任西洋美术史的专任客座教授时,王泽也任教于同校的建筑系所。在一次台北农安街的三井海鲜餐叙,同时认识了王泽本尊与邱秀堂;然而中间彼此各忙东西甚至失联,直到去年拜Facebook之神,眼尖的秀堂看到我在友人脸书的留言,认出了我而留言:「王泽很想念王教授」。我们的「一期一会」又填补了过去这段友谊的空白。
关于王泽这次个展主题「好时光在眼前!(Good Times Ahead!)」,系将他父亲名漫画家王家禧先生,生前借用王泽当笔名,所发表漫画剧情的主角人物「老夫子」及相关人物,以普普艺术(Pop Art)风貌,传递艺术家对美好生命的歌颂与喜悦凝视内心世界的讯息。王泽笔下的「老夫子」,已经不是传统漫画中的型态,而是现代化的图像;他以「弦外之音」、「无失效期」、「无问题」、「好时光」、「把握当下」、「迷晕之画」六个系列呈现。
「弦外之音」,是令人为之喝采,叫好又叫座的系列。1960年代美国普普艺术家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在漫画人物脸部肢体,使用红色或蓝色网点上色,王泽更大胆地以看不到五官,剪影式的黑脸扮妆登场。不必惊奇,这点王泽有说明,当他父亲于2017年过世的时候,他回去奔丧看到父亲安祥地躺着,旁边有几本「老夫子」的漫画书陪伴,王泽描述当时的感觉:「父亲转过身去默然带走的才华--假想他是个流行乐手,或是一个现代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又或他是个赛车手,疯狂科学发明家、运动明星…,甚至,电影编剧和导演…。」
所以,如黑影般出现的主角是王泽思念父亲借以寄情的媒介;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符码,在王泽巧妙的构思下,穿梭游走在色彩缤纷、光鲜亮丽的想像空间里,释放着图像外的弦外之音,画中有话。例如「Implication-19双联作,125 x 345 cm.」,好似老夫子时尚剧场的所有角色,列队登场亮相,从造型的特征和光谱般绚烂的衣着与动作,尽管脸色全黑,看不到五官与表情,我们已经意识到快乐的好心情和每个角色的性格;巨大的画幅,人物群像动作的组合,显现出音乐性的变化、节奏与韵律感,令人叹为观止。
至于「把握当下」与「好时光」,是以《老夫子》的表象衍生出来之肖像系列。以重复、演变、韵律的表现手法呈现。王泽表示这是受到德国音乐家巴哈(Bach),生平最后的巨作但未完成的赋格曲(Fugue)的启发。作品形塑出有如当代数位艺术色彩转换的新视觉体验,将《老夫子》转换成各种时尚色彩来表现,这是王泽别出心裁的感官体验。
不过,王泽在「把握当下」系列,却是以解构后再建构,类似「解析立体主义」(Analytical Cubism)将各个不同角度组成面的视觉图像同时并置,衔接「未来主义」(Futurism)形体位移的运动感,稍作表现形式的区分。
另外「无失效期」、「无问题」同样以《老夫子》的相貌、表情和性格的特质,作静态与动态或恒常与思考的区隔。「无失效期」是静态恒常的相貌、表情和性格特质的持续性演变;而「无问题」其实就是有问题,王泽以动态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不同神情反应写在《老夫子》的脸上,问题解决了自然就无问题,快乐无烦恼。艺术家创造了新的漫画「符号学」(Semiology)。
最后的「迷晕之画」,王泽将六格漫画的形式,以压克力彩放大在同一画布上,描绘《老夫子》观看一位画家画漩涡形状的图像,从好奇到头昏目眩而晕倒在地上的情节,有趣又创新地扩升李奇登斯坦以漫画为素材所没有想到的表现形式。
身为艺术家的好友和外文同名同姓的本家,笔者谨以此短文镇重推介此次的展出,并祝「好时光在眼前!」 (Good Times Ahead!)」主题展轰动、圆满成功。
王泽个展--好时光在眼前!(Good Times Ahead!)
展出日期:2021/3/20至4/3止(开幕茶会于3/20下午15:00起)
展出地点:现代画廊(台中市公益路155巷9号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