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疯兄弟想靠种田赚大钱花天酒地!背后藏「超暖原因」:把人放在第一位
▲陈哲儒(左)、宋国亨(右)两人透过搞笑方式呈现出台湾农业真实一面。(图/陈哲儒提供)
现代人生活脱离不了苦闷,「台农兄弟」用外人看来疯疯的态度面对日常,台北长大的他们,到没去过的云林租地种田,但连木炭生火都不会,还因此大过敏,过程喊好累,只想偷懒,靠种田赚大钱、花天酒地,真性情又搞笑背后,藏超暖初衷,以城市人角度体悟农民的日子,呈现台湾农业真正面貌。
陈哲儒中文系出身,严肃,自认没耐心,之前是大学流浪教师,长期关心流浪教师权益。宋国亨出国学英文,天性乐观,曾在计程车公司研究大数据。他们接受《ETtoday新闻云》访问,性格不同两人14年前打工认识,2年前成拍档创业开工作室,接下一场场行销活动。去年经手推广云林农产品案子,而他们连云林都没去过,两人齐声说,第一次知道云林有这么多东西,可是似乎很多人都把云林当成隐形县市,知道在哪里,又不知道那里是什么。
▲▼两个台北人从没到过云林,却尝试在当地租地种玉米。(图/陈哲儒提供)
宋国亨谈起云林第一印象,像国外「很开阔、绿绿的」,「没年轻人、有很多老人」,找资料发现,云林是占台湾很大比例的农业县市,惊讶平常大家吃的东西都来自云林长辈种的,很不可思议。当地接触到最年轻的是45岁左右,其他大多是7、80几岁,到市区认识在地的大学生说,毕业后要到外县市工作。他们说,这里的人事物都很好,可惜的是,很少人知道。
两人思考台湾农业困境之一「缺乏劳动力」。宋国亨坦言,以前认为菜价一直涨,农夫赚很大,实际做,了解有时是被污名化,决定把过程纪录给大家看。而想得总是简单,实际做问题一堆,当地对两个城市来的人,有很大防备心,过程阻碍不停,人生地不熟,跑农会、找田地,后来透过地方发展协会,在云林三块厝租1.2分地。原本要种稻米,以为所有东西都有SOP,实际发现很多东西不可预测,经地方长辈提醒,每天都要巡田,有问题马上得处理,才改种玉米。
他们平常工作在台北,每周抽空2、3天南下看看,从整地、播种,最后施肥等,幸运的他们有多位长辈热心给意见,免费出借农机具,他们笑说有时真的来不及,人在台北,真的就只想偷懒,最后都是当地人帮忙,陈哲儒还因怕虫怕脏,下田后全身起疹子。
▲台农兄弟表示,接下来目标是到各县市体验各种农业。(图/陈哲儒提供)
「只有自己做才知道」,3个月后收成1千多支玉米,只赚2000元,他们说起初衷只是想让云林的农业被看到,城市人实际做农民的事情,看的角度会更客观,对都市人来说可能很好赚,又以为农民拿了政府很多补助,但没经验,不会知道真正拿到补助的是谁,很多事情大家都看不到。尤其台湾农业长期缺工,还有很多政策都该被拿出来讨论对与错。
原本说笑的陈哲儒、宋国亨心情一沉提到,该思考的还有,公粮应提升品质、效率,不应只是为了被收购而种。还有一直喊外销,但真的有销出去?最重要的是「消费者心态」,很多人愿意花多一点的钱买进口水果,也不愿意拿出这些钱挺台湾农产品,久了,农民无法全心全意用健康方式种出好的。
▲▼台农兄弟感触最深的是,乡下人把人摆在第一位,但都市人却把其他东西摆在最前面。(图/陈哲儒提供)
陈哲儒体会最深刻的是,了解到老人家种田是凭记忆和传统方式,惯行农业有时非他们所愿,如引进无人机等多种新技术,但法规上有很多限制。种东西「靠双手完成」,很有成就感,跟电脑玩游戏,买一台摩托车不一样,有了这次经验,重新思考人生意义,不敢再浪费食物,遇到不同生活,了解不同人想法。
他们看着田里的阿姨3、40年过着同样生活,也活得很快乐,不是很有钱,却充满自在,于是问他们晚上无聊?得到超肯定的「不会」。「乡下有乡下的乐趣,跟都市人不一样,乡下的人把人放在第一位,都市人则把其他东西摆在最前面的位置」。对台湾农业有很多想法的两人都说以后要运用所学,改变一些事情,替社会发声看不惯的事情,否则没有做点什么,实在不太对,期待更多人互相交流,想办法让台湾农业被看见真正的问题,有机会逐渐改善,人人都可以是台农兄弟。
►我们的美丽就用白纸黑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