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光远/巴布狄伦VS连方瑀的七个相似点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布狄伦。(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文/冯光远

巴布狄伦(Bob Dylan)得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现在才发表意见,可见我有多忙。

是在高中的哪一年开始听狄伦的歌,记不得了,只记得,第一张狄伦的唱片是在中华商场的「新新」还是「哥伦比亚」唱片行买的,斯时,一张黑胶翻版(其实是盗版)唱片10块钱,我跟熟识的王小姐买,数量多时,有时可以压到9块。

无法回想听狄伦第一次的感觉了,不过在那个摇滚走嘶吼、流行走美声的时代,听着狄伦他那似乎每天都在重感冒状态的嗓子嗯嗯啊啊,老实讲,挺另类的。后来上大学,头皮上以及头皮下都开始长进,自然更热心地开始买其他的唱片(别忘了,翻版,便宜),虽然,当时最喜欢的歌手,是Randy Newman。

在美国生活期间,书架上谈狄伦的书一堆、他的CD也没缺,可是总是错过(还是没有认真在追)他的演唱会,不过,Randy Newman的演唱会倒是去过几个。

缺狄伦的现场经验,然而,狄伦的影响无所不在,至少,我顿悟到的是:

一、如果你是个喜欢唱歌的破锣嗓子,最适合你的曲子,就是这种歌词动辄几百个字的歌,走这条路线,保证其他的破锣嗓子无法盗版你的作品,所以,这个市场基本上是你的──直到另一个破锣嗓子Tom Waits出现为止。

二、创作的领域里,态度才是王道,狄伦我行我素的态度,何止是王道,早就冲破王道已达主道天主之道的境界了。人家发唱片,一条歌都是三分钟左右,他年纪轻轻,就灌些动辄五六分钟的歌;人家发片,都温良恭俭让深怕闹新闻,他发片,仍旧脏话、争议不断,我行我素;人家创作,情啊爱的居多,他创作的题材,如果在中国,早就是秦城监狱常客了,如果是威权时期的台湾,最后也只能写写绿岛的风景何其迷人了。

三、社会改革形式万千,可是狄伦他早在第二张唱片里,就已经展示音乐的力量了。他把对不公义社会的批评,与音乐结合,于是,原先借着一把空心吉他吟唱着人生小确幸或者爱情小挫折的民谣,插上电,开始嘶吼,民谣摇滚出现,并且成社会运动的催化剂。

四、创作的世界,真的与年龄无关,看看狄伦年纪这么大了,还孜孜矻矻地工作,马不停蹄地世界各地唱歌,我们现在每天吵到底几岁退休才是领退休金的好年纪,甚至有些人才五十岁,已经每天靠着国库过着悠哉悠哉的日子,唉,人比人气死人

五、有才气的人,其实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展露头角了。君不见,1961年9月29日,当时狄伦二十岁,纽约时报上Robert Shelton写的乐评,就已经昭告世人一个天才的诞生。

六、内容根本不必质疑,其实形式上,狄伦也一直带给我们惊喜。不讲音乐的形式,光是舞台上的表演形式,七零年代当一个上了浓妆的狄伦上台的时候,你会没有被吓到吗?

七、狄伦其实早在六零年代,就已经开始玩MV了,他配合「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这条歌拍的短片,不但是MV的滥觞,也是后来许多谐仿概念MV的源头。光这点,他又赢了。

好了,狄伦讲得够多了,现在回到主题。

审视狄伦的成就,也许很多人认为,太难了,只能心向往之,可是这是错的,狄伦获致的成就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

▲连战金婚宴连方瑀送CD个人专辑当伴手礼。

就以台湾来讲吧。狄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台湾马上有人举出连方瑀以为对应,认为连方瑀也有资格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也许有人听了,笑至送急诊,可是我仔细比对了一下,觉得此说法也有理,连方瑀搞不好真的是东方遗漏之珠。

就以上面我举的几个狄伦的例子吧,如果套到连方瑀头上呢?

一、破锣嗓子。嗯,夫人其实不遑多让。

二、我行我素。虽然大家都觉得,演唱会不是有钱就执意一定要办的一件事,但是夫人硬是要唱,我们也只能说,小乖不乖。

三、社会改革。听了狄伦,很多人坚定了社会改革的心;听了夫人,更多的人更坚定了社会改革的心。

四、老而弥坚。那些拿了退休金之后,就只想出国旅游的长辈,看看夫人吧,练唱不辍,越老越有风格。

五、一步登天。狄伦一出道就吸引全国注目,可是讲到吸睛,谁比得过夫人呢,她一出道,就是「中国小姐」,从此,连战就目不转睛了。

六、讲到浓妆。嗯,夫人的妆虽浓,可是比狄伦的妆好看多人,夫人脸上不会只是涂一层白粉而已。

七、开拍MV。夫人这次演唱会,听说有先前的作品CD,相信以夫人的财力,过阵子发行这次的MV,绝对不是问题。

经我这样一分析,大家是不是觉得,连方瑀的获奖条件跟狄伦比较起来,到底是哪里逊色了?其实,如果这次诺贝尔文学奖被狄伦捷足先登,夫人也不要气馁,因为以夫人的条件,错过诺贝尔文学奖又如何,要知道,诺贝尔奖项有多个,文学奖失之交臂,大可以去角逐其他奖啊,不信?我再举例

诺贝尔医学奖。夫人的整形,是医学上一大奇迹。诺贝尔和平奖。连战出来,大家咬牙切齿,连方瑀出来,大家欢笑连连。诺贝尔经济学奖连家两代公务员有几百亿家产,别跟我说连方瑀一点贡献都没有。

总之,从狄伦论到连方瑀,我们其实只有一个结论,人呢,不怕出身高,有为者亦若是。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冯光远,记者、作家、编剧、摄影及剧场工作者,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