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爆炸案的灾害应变考量

张贤龢

台湾不幸遇上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可燃气体爆炸案件,除衷心期待天佑台湾之外,我也对现场抢救的人员表达我的敬意。我认为目前救灾正进行中不应该对应变体系与方式提出批评(因为从媒体上得知的资料并不完整,且救灾行动还未结束),故想以我有限的知识,以及对美国灾害案例粗浅的了解,提出一些接下来会面临的灾害应变问题野人献曝,我希望可以帮助这块土地。

首先,以美国9/11的经验来看,发生大灾害后,将激起民众互助合作心态,所以接下来将会有许多志工团体个人涌现灾区,美国的经验是这样的志工团体需要专门的单位进行报到及管制,对于志工的能力与工作分配亦须考量,灾害已然发生,不应再增加救灾人员与志工的损伤,因此我建议现场应该设立志工团体的报到与工作分派窗口,除增加现场救灾的工作效率外,更可避免志工在装备不足的情况下误蹈危险地点

其次,我建议政府单位应该推派发言人定时公布灾情资讯以及政府已完成与未来将完成的工作,美国9/11应变时,当时的朱利安市长于每天上午八时准时召开主管会报,并固定于每日九时举行记者会,向所有民众公布昨日完成的工作,与今日预定的工作进度,如有需要,下午三点半再说明一次,定时定点发布新闻消息有助于安定民众情绪,并缓解新闻媒体因得不到官方说法与正确资讯而误报情形

再者,未来的捐献与捐款必定不断涌入,物资食物的捐献也肯定很多,我建议设立资讯平台,告诉民众目前仅需要特定的物资即可,多余的捐赠物资除造成浪费外,更将造成救灾人员额外的工作及负担 (需要将其清运走)。金钱的捐赠我建议应尽速成立专户,并邀请公正人士或会计师开始监督记帐,很多大型灾害发生后,捐赠金额流向不清,或是用途与捐赠项目不符,因而民众事后怪罪受赠单位,甚至扯上法律问题,要避免这件事情,建议现在就开始进行收支记录与邀请专家监督。

最后一点是救灾人员的轮替,现场救灾人员除面临体力的耗损外,更有心理压力的折磨,我建议应该尽速排定救灾人员轮替的分班表,外县市支援的救灾人力可与当地救灾人员混合编组,依1995年奥克拉荷马市爆炸案的现场救灾经验,排定轮休的人员,应强制其离开事故现场休息,以减轻其心理负担。且现场救灾人员在饮食前一定要依规定除污与洗手,人员休息地点应与家属或民众休息处所分开设置,使救灾人员不致因了解过多罹难者生平故事而增加救灾时的心理负担。

以上是我这些年读灾害管理的简短心得,过去几周内台湾实在发生了太多悲剧,我个人力量有限,但希望这些想法可以帮助台湾走过灾害的创伤,重新再站起来。

●作者张贤龢,美国德拉瓦大学灾害管理学博士候选人,国际灾害管理士(AEM),之前于台湾与美国消防局服务七年,专长为美国与台湾灾害应变政策与体制,目前居住于美国,为2012-2013年美国国家灾害研究中心年度奖学金得主。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