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离岸风电发展正在跟时间赛跑
工商社论》
日前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表示台湾的绿电发展太慢。事实上,台积电等企业要购买绿电,最主要的供给就是离岸风电。台湾的离岸风电发展出了什么问题?
最早参与国内离岸风场建置的上纬投控蔡朝阳董事长近期在脸书有感而发,透漏端倪。他认为,依据大环境,台湾离岸风电发展值得忧虑,尤其是第三阶段区块开发首轮竞标风场,可能有一半盖不起来;国内离岸风场内部报酬率只剩8%甚至6%以下,对照当今融资成本6~7%,恐难吸引投资人进场。
蔡董事长建议应放宽国产化规定,以扶持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厂商为主;同时,建议放大风场容量至800~1,000MW(百万瓦),以规模效益改善成本结构;另一方面,由开发商母公司或所属政府做融资担保,提高开发商出资比例,减少融资成数,降低资金成本。我们相信,这些改革方向未来有多大程度被纳入政府即将公布的第二轮竞标规则中,将显著影响台湾绿电的开发进程。
而针对台积电的担忧,经济部仅回应已加速许可流程,但并未针对风场规模、国产化、融资等问题提出改善之道。经济部甚至在回应一则业界批评国产化政策投书时表示,国产化是「由风场开发商自行提出并承诺履行产业关联方案」、「国内生产的套筒式水下基础…已具国际竞争力」云云。相较于社会和产业界对于我国再生能源及离岸风电发展困境的忧虑,对比经济部面对外界建言的制式回应,不免令人担心。
对企业而言,购买绿电最重要的无外乎就是:交期、价格和供给数量。就离岸风电而言,交期就是风场能否如期如质,甚至尽早发出绿电;价格是绿电价格要符合成本效益;供给数量是要有充足绿电让更多人买得到。
进一步言,交期一方面涉及政府的政策目标及执行效率的匹配性,需依排程如期选商;另一方面则是借由评选机制,筛选出优质开发商如期完成风场开发,避免业者因工程技术或财务问题造成专案延迟。
依据去年区块开发首轮选商,开发商只要达到工程技术和财务评分70分以上,即可参加价格竞比。结果,参与开发商全数合格,也没有影响开发排名或权利。我们忧心这种齐头式的平等会造成劣币逐良币。因此,落实以工程技术和财务能力做为选商标准,最为关键。对政府来说,择优选商,亦能减少日后行政监督与协调的负担。
在价格方面,借由放大风场规模,才可适度压低发电成本,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而国产化政策垫高台湾风场建置成本,政府也应严肃看待。如果工业局认同国内项目已具竞争力,不就正好可以宣告国产化政策已大功告成,开发商自然会去采购国内业者提供的具性价比的产品,台湾也无须冒着可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规范的风险,在腹背受敌的状况下还要力推国产化政策。
台湾首批负担有国产化义务的离岸风电专案于2018年完成遴选,到第三阶段区块开发首轮风场预计2027年完工。国产化政策历时十年,若无止尽扶持,恐怕将造成国家资源的错置与浪费。建议政府慎重考虑为国产化制定落日条款,落日条款不等于全然放弃供应链发展,而是将国产化配分基础由「必作/加分项目」改为「风场资本支出一定比例于国内采购」。「资本投资比例」在欧洲已有先例,欧洲商会也已向台湾政府提出,可让同一项目内及不同项目间良性竞争,并兼具确保国内采购,创造本土订单和就业。
举例而言,现在是规定风场专案一定要在国内买齐水下基础、电力设施,风力机零组件、海事工程、工程设计等项目,形同卖方市场;未来若没有规定一定买什么,只订出一定国内采购金额比例,各供应链厂商势必要强化性价比,以争取商机。同时,这些采购金额还是会注入国内供应链,让真正有竞争力的厂商浮上台面。台湾需要有具竞争力的绿电价格,才能有具竞争力的外销出口产品,而前提是要有具有竞争力的本土风电零组件厂商。
在绿电供给方面,目前有些企业绿电买得不够,有些想买却买不到,这牵涉中长期电力市场改革。此外,我们建议应以净零转型为目标推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如近期《再生能源发展条例》修法,新建物须装置太阳能,并允许离岸风电于领海之外建置,就值得肯定。惟有扩大绿电开发,才能进阶到绿电制氢等多元电力转换,让重工、化工及运输等产业一起迈向脱碳。
经济部甫完成组织改造,能源局通过升格为能源署,我们呼吁要确保其员额和预算充足,提高能源署在政府内部的协调能力。能源转型和净零转型是未来30年的重中之重,刘德音董事长担心的事,不只是台积电的事,更攸关台湾下个世代的竞争力。我们正在跟时间赛跑,期待政府大刀阔斧排除路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