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面对大陆经贸制裁,台湾准备好了吗?

WTO争端解决机制早已失灵,诉诸国际恐只是以拖待变,无助解决大陆对台可能的贸易制裁。图为中国大陆港口货柜。图/新华社

原本预定明年1月12日公布的贸易壁垒调查结果,陆方无预警提前公布,台湾各界在哗然之余,也做出各种揣测。我政府一方面直斥陆方此举明显具有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则指陈陆方的调查不符事实,我方绝不接受。作为执政的民进党团则一贯的批评陆方只是借此恫吓台湾经济选民。然而,再多的批评,都无法回答一个根本的问题:面对大陆经贸制裁,台湾准备好了吗?

检视此次陆方公布的贸易壁垒调查最终结论,包含几个重点:首先,完整盘点法律并诉诸国际。这次对岸不但盘点台湾自1992年以来限制陆方产品进口的相关条例、办法和规定,并以数据指证台湾对大陆产品的限制呈现扩大趋势,甚至还援引GATT、WTO报告指出,台湾的确片面对陆存在商品进口措施。因此,可说是借由法律的总盘点,向国际宣示台湾长期对陆存在不公平贸易。

其次,对两岸贸易进行总检讨。过去大陆对台进行类似的贸易壁垒或反倾销调查,多锁定单项或同型态复数产品查核,牵涉范围通常不会太广。陆方在这次最终结论透过数据指陈,两岸加入WTO后,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增长397%,由2002年的314.9亿美元扩大到2022年的1,565亿美元,这是台湾对陆产品长期限制进口最好的证明。最后,陆方指控,我方在违反WTO规范的同时,也并未能履行ECFA第二条规定的「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实质多数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义务。换言之,亦在凸显台湾只愿片面享受ECFA之利,却不愿尽ECFA义务的违背契约作为。

上述三个重点,可说是大陆对台祭出贸易制裁的前奏曲。依照大陆法规,针对贸易壁垒可进行双边磋商、启动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或采取其他适当的措施等手段。陆方坚持两岸必须基于共同政治基础才能双边磋商,而我政府则坚持此议题必须透过多边争端解决机制,也就是在WTO架构下协商。由于两岸各自坚持,且我方短期内不可能扩大对陆产品进口的前提下,陆方唯一能采取的手段就是对台经贸制裁。

一般认为,若陆方采取对等制裁,亦即禁止台湾相同的2,509项商品输陆,虽对台湾整体出口影响不大,但仍将冲击相关产业,特别是农产品;若陆方针对ECFA早收清单进行制裁,则以2022年来看,早收出口到大陆金额占台湾出口的4.3%,势必冲击相关中小企业与传产的生存,但整体来看仍在可承受的范围。但若陆方扩大制裁,即针对不在调查范围内、但台湾对大陆出口金额高的产品,启动关税或进口限制,则这样的「跨项目」制裁措施,势必掀起台湾的经贸风暴。

民进党政府一直力陈,两岸必须先按WTO程序进行咨商、咨商不成后再由WTO法院做成相同的认定,如若台湾未落实WTO判决,大陆才能合法采取后续行动。然而,这样的论述仅仅只是理论。从现实来看,一是自2019年以来,WTO上诉机构因法官缺席而持续停摆,亦即WTO争端解决机制早已失灵;二是从最基本的事实来看,台湾设置法律障碍禁止大陆产品进口众所皆知。因此,诉诸国际只是以拖待变的话术,并无助解决大陆对台可能的贸易制裁。

有论者认为,大陆之所以对台经贸工具化能达到效果,主要是因为两岸贸易依存度太高。然而,即便自2016年以来,我政府提出新南向等政策,希望借此降低对陆经贸依赖,但迄今大陆仍是台湾最主要的经贸伙伴。

正因如此,大陆对台的任何经贸举措,对台湾的影响都甚钜。即使有论者夸言指出,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反而证明大陆需要台湾。但这种无视比较利益法则的阿Q式言论,只是反映了我政府对于两岸经贸议题处理的苍白与无力。要知道,随着大陆产业的快速发展,除了少数高端科技产品,大陆对台湾产品的需求日益降低;再加上大陆潜在的市场诱因,对台商乃至全球企业仍具相当吸引力。因此,台湾短期内很难摆脱对大陆的依赖。

有学者在马政府执政时期曾批评:台湾之所以对大陆经济依赖,主因包括:大陆经济规模大且具成长动能、台湾内部产业结构失衡、大陆透过FTA对台湾进行围堵式交流,以及马政府未透过政策扭转等等。然而,历经政党轮替、民进党执政迄今,上述问题不但没有改善,极力推动与陆经贸脱钩的后果,反而让台湾落入政经对立的左支右绌。

陆方认定台湾对陆存在贸易壁垒,但并未公布制裁措施;显见陆方仍为两岸后续的互动保留对话空间。持平而论,两岸发生军事热战的可能性并不高,但如同本报社论一再强调,若陆方真要对台采取经贸制裁,冲击的将不只是台湾经济,也意味两岸政治对撞风险的提高!

因为很重要,所以再问一遍:面对这一切,台湾真的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