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台湾拚观光 少了陆客难成局

缺乏陆客挹注,今年1,200万人次来台观光目标恐无法达成,交通部近日决定下修至千万人次。图/本报资料照片

准总统赖清德日前进行「产业之旅」时指台湾应该要「以观光立国」,更要每个部会都推展观光,让观光成为主流产业。然而此刻政府应正视的问题是,少了大陆这一块,台湾注定无法达成完整的观光拼图。

政府原本设定今年1,200万人次来台旅客目标,其中规画的陆客来台数即占200万至250万人次,但因为两岸航旅迄无解冻迹象,交通部近日决定下修目标至千万人次。

有鉴于此,政府除了应争取两岸观光早日回复常态,不论对企业或个人而言,相关航点的恢复也至为重要。如果政策真的有决心要打造观光成为台湾主流产业,当务之急就是不要再推拖两岸旅游没有进展是因对方没有善意回应,而是要主动积极寻求对谈、解决之道。

疫情之后,国人再掀出国观光热潮,依中央银行最新的旅游收支统计,2023全年旅游收支逆差创下67.71亿美元的新高水准。表面上看,台湾旅行收支长期逆差,主要就是国人出国多于外人来台,但政府避而不谈的关键因素仍是陆客。根据统计,陆客来台人次在2012年达到258.6万,2015年更上升到418.4万的高峰,但2016年之后因政党再次轮替,两岸关系降温,陆团一路减少,新冠疫情爆发后更直接暂停陆客、陆团来台。观察旅行收支表现也是如此,2011到2014年台湾旅行收支其实连续顺差,之后才转为逆差且一路扩大。

不论从各种数据佐证,都可清楚显示,陆客对于台湾观光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块,这也是原本政府去年底宣布将解除「禁团令」、开放组团赴陆旅游时,国内相关产业引颈期盼的主因,就算当时政府提出每天2千人次的参考上限值,且强调不会让旅行业者超卖,包括观光旅游和国内餐饮、礼品业者在内,仍认为这至少是「好的开始」。

未料还没等到两岸旅游市场春暖花开,政府选后即政策急转弯,单用「对岸未释出善意」的粗浅借口,即对原定3月1日解除的赴陆禁团令喊卡,仅已揽客且5月底前出团的赴陆旅行团可照常出团,6月后禁止出团,揽客6月出团者将并入5月底提前出团。政府强调这是经跨部会讨论后「不得不」的决定,实则是把责任一球踼给对岸。

平心而论,交通部与相关部会如果真的考量「对等」,在大陆未开放陆团来台前,当初也不必赶着递出台团赴陆解禁的橄榄枝,如今政策出尔反尔,完全显示政府把两岸观光视为政治斗争筹码的心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政府提出「拚观光」的政策,试问又如何能让业者相信不再是空话?

且从观光署统计很容易看出,国人旅游逆差最大国其实是日本,如此一来,是否也应限制台湾旅客赴日才合理。当然,政府对此可能认为,大陆和日本的情况不可相提并论,因为日本并未禁止其居民来台旅行,但大陆至今未重启陆客和陆团来台,即是「不对等、不友善」。这样的观点就政治而言没错,就经济的角度则不尽然。

大陆没有替台湾拚观光的义务,且陆客不来台湾也仍有许多其他旅行的选择,但回头来看台湾观光是不是可以没有大陆?依观光署的统计显示,去年来台逾648万人次的旅客中,港澳客将近120万人次占最大宗,其次是日本92.8万人次、韩国74.5万人次;曾是最大主力的陆客去年只剩22.6万人次,这正是为什么台湾观光难返荣景的真正原因。

国人出国人数逐年成长,在国外的观光支出也大量扩增,使近年台湾旅行收支常出现逆差,但2010年陆客来台人数首度超越日本时,当年台湾旅行收支也转为顺差,显示台湾要发展观光、创造外汇收入,绝不可能无视大陆观光客。

特别是陆客来台的旅行模式异于其他地区,尤其来台天数通常达7~8天,是日本或港澳或东南亚等客源难以比较的,且其行程有8成属于环岛,效益可遍及各观光产业如饭店、交通、餐厅、购物店,并涵盖花东等台湾各地。

对于两岸观光,政府当然可以挺起腰杆、捍卫尊严,但在此同时,针对弥补少了陆客后的旅游空缺,政府应扪心自问,转机观光的效益是否有可能与团客七日游相较?针对东南亚提供落地签又真能抵销陆客不来流失的商机?

政府要打造观光成为「台湾名片」,不应仅是空口白话,陆客问题更不能只推给对岸的态度,毕竟「营造更好气氛」也须是双向奔赴,若政府心态就是端着架子、坐等对岸释出善意,只会让台湾观光业沦为政治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