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卖糖小贩沿街吹箫打广告 吸客术从东汉、唐宋盛行到清代

▲世界上最早、最简单的广告形式就是利用声音来进行,时至今日,这样的手法依然持续,但商贩会运用工具辅助吸引客人,像是扩音器喇叭等推销叫卖。(示意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

文/傅奕群

口头广告虽然真实、亲切、娓娓动听,但沿街吆喝既费力又传不远。为了进一步吸引顾客注意,商贩有时会加入各种声响来增强广告效果,如担货郎打小铜锣,卖油郎敲油梆子,收买废品的摇铜铃等。这类借助各种工具辅助吆喝的广告宣传,就是声音广告。

中国古代的声音广告形式同样很丰富,种类繁多。声音工具的使用有吹、摇、划、打等,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中国古代的商人最早是用什么器物发出声响来辅助口头广告,现已难考证,但文献还是留给了我们一些线索,如前文所述的姜子牙鼓刀扬声」,其中「鼓刀」就是利用刀把肉剁得砰砰响以吸引顾客,可视为声音广告的一种。

较早的古文献中就已有声音广告的记载。《诗经.周颂》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东汉郑玄笺写「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唐代孔颖达注解「其时卖饧之人,吹箫以自表也。」饧即饴糖,可见东汉时贩卖饴糖的小贩就已利用吹箫做为宣传,吸引顾客。唐代以后仍有卖饴糖吹箫的记载,如宋代宋祁的诗作〈寒食〉:「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天。」清代范耒宗有诗词〈锣鼓〉:「取次春风催劈柳,卖饧时近又吹箫。」可见这种广告宣传形式从唐宋到清代都很盛行。

以吹奏为主的工具除了萧,还有喇叭、笛子、唢呐、哨等,或以击打为特色的工具,如鼓、锣、梆子等。《燕市货声》写道:「瞽目算命,或弹弦,或吹笛,或击鼓,带唱曲。」说明了算命者使用的声音广告手法较多,不只有吹奏类,还有击打类。以锣来说,在古代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使用较为广泛,比如杂耍,影子戏,卖糖果、糕点、小百货卖油等,「打糖锣挑子,敲小铜锣,专卖各种玩艺。」、「豌豆膏!敲小锣,挎小白笼,捏玩艺,亦用模。」或者是钲,一般外有木框悬挂或固定钲体,声音粗犷、洪亮,「前箱上夹铜铁丝片,中匣藏各种家具,旁挂弓、钻等物,后带风箱、炉,上架悬小铜钲、铜坠,行则自击。」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各式小贩。

宋代《梦粱录》同样有声音广告的记载:「有带三朵花点茶婆婆,敲响盏,掇头儿拍板,大街玩游人看了,无不哂笑。」、「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可知在宋代,茶摊往往敲响盏唱卖,响盏成了招徕顾客的声响之一。旧时还有敲盆为声的,如元代熊梦祥《析津志》载:「一应卖乌盆,叫卖诸物,敲打有声。」

由此可见,古代用来进行广告宣传的声音工具甚多,各行各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宣传方式。古代的文人雅士对此亦多有论及,清人所着《韵鹤轩杂着》写道:「百工杂技,荷担上街,每持器作声,各为记号。……修脚者所摇折叠凳,曰『对君坐』;剃头担所持响铁,曰『唤头』;医家所摇铜铁圈,曰『虎撑』;星家所敲小铜锣,曰『报君知』;磨镜者所持铁片,曰『惊闺』;锡匠所持铁器,曰『闹街』;卖油者所鸣小锣,曰『厨房晓』;卖食者所敲小木梆,曰『击馋』;卖闺房货者所摇,曰『唤娇娘』;卖杂耍货者所持,曰『引孩儿』。」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声音广告不仅形象生动,也用简洁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商贩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情景。

往昔,北京各胡同里一年四季常年回荡着各种吆喝和声响,或高亢,或低沉,或悠扬,或顿挫,有腔有调,讲究押韵,极富音乐感节奏感,一听便知卖什么。随着商品交易场所的固定化,这种自古流传的推销方式传承到了今日,变成在店门口安装答录机和喇叭,大放广告语歌曲,说明了传统的商业广告手法现今依然持续发展着。而现代广告中那些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和耳熟能详的广告歌曲,与古代的口头广告追求完美舒畅的节奏不无关系。

★本图、文经时报出版授权,摘自《商从商朝来:透视商贾文化三千年》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