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耕365/13000元养活一家 他们不是不可怜而是不够惨
图、文/善耕365
国小四年级的小宏,因为父亲早逝,小宏的母亲一个人要扶养一家四口,一个哥哥和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妈妈在丧夫之后,认识了这个同居人,本来以为找到了可以依靠终身的人,没想到在103年生下了妹妹之后,却全都变了样,同居人不但染上了毒品弃家不顾外,还甚至把全家人的生活费,全数都拿去买毒品。现在就读幼幼班的妹妹,和刚升上高二的二哥,一家三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一笔庞大的支出,50岁的妈妈中年就业,加上又没有一技之长,也没办法胜任体力活类的粗重工作,只能靠着夜晚待在小吃部陪酒唱歌、赚取小费,来支撑这个家的经济,而他们家却无法申请到社会局的低收入户补助,主要原因是小宏还有一个未曾见面的大哥,已经在外面工作、成家,不但从未关心过家中妈妈和弟妹的状况外,还在每年申报所得税的时候,将妈妈列为其扶养的对象来申报,造成无法申请补助的条件。这是台湾爱希望儿童关怀发展协会,曾经辅助过印象最为深刻的案例之一。(资料来源:感谢台湾爱希望儿童关怀发展协会提供)
另外,花莲的角儿爱心公益协会也有一个案例,住在巿区的范爷爷,是台湾铁路管理局的退休人员,独自照顾曾经担任过护士,多年前罹患失智症的妻子,但是4年多前范爷爷因为意外卧床,4个子女中,小儿子因为精神疾病长期住在医院,其他子女不愿意负起照顾两老的责任,只有精神状态时好时坏的小女儿,愿意照顾生病的父母,但是每个月的营养品、尿布和医疗费用…等,常常压的小女儿喘不过气来,她也有向社会局申请低收入户补助和急难救助,却都是因为卡在现有的房产,和其他兄弟姊妹有经济能力,所以案件无法顺利申请成功。(资料来源:感谢角儿爱心公益协会提供)
根据卫生福利部最新统计资料显示,106年第三季全台低收入户计有14万1400户,若与99年第二季的10万7000余户相比,7年来增加了3万4400多户,增加了近25%的数量,这些是我们大家看到的数据。然而,政府单位为求客观、公平和谨慎,在审查资格上都会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包括了家庭总收入必需低于「最低生活费」,存款、投资…等动产部份,以及土地公告现值、房屋评定价格…等不动产的项目中,也有设定一条「贫穷线」的标准,也就是如此,使得不少介于贫穷线边缘的灰色地带者,即使面临经济困境,却无法取得低收入户资格,而这些家庭也就被称之为「近贫家庭」,他们被排除于社会扶助体制外的灰色地带边缘户,无论就学、就医甚至是生活上,都遭遇到极大的困境。
而「最低生活费」是怎么订立出来的呢?根据卫生福利部的说明,「最低生活费」是由中央及各直辖市,参照行政院主计处所公布当地区,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数的60%所订定,但是不能超过同一时期所公布,全国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数的70%,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兼顾各地生活水准差异,并考量地方自治因地制宜效果,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全台各地区的最低生活费都不一样的原因。就新北市政府来说,106年的最低生活费为每人每月13,700元,动产部份每人每年75,000元,不动产的项目则是合计金额未超过362万元,而最南端的屏东县政府,除了动产部份相同外,最低生活费为每人每月12,941元,和不动产未超过353万元,均有些微的差异。数据资料部份,是由卫生福利部、屏东县政府社会处协助提供,最后再次感谢屏东县政府社会处、高雄市政府社会局回文所提供的网址资讯(http://www.pthg.gov.tw/planjdp/content_list.aspx?n=09596db4d7cdf1f5、http://socbu.kcg.gov.tw/index.php),以及云林县政府社会处社会工作科的电话回复。
「近贫家庭」不是不可怜,只是不够惨
我们在关心、探访爱心地图的过程中,无意间也发现了许多近贫家庭的摊贩,他们并不是只想单靠补助轻松过生活的人,而是想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努力让自己和家人们可以安稳活下去,就像每天在滨江市场卖养乐多维生的婆婆,她说:「很久以前有申请过低收入户补助,但是没有通过,原因我也忘记了,现在也不想再浪费时间申请,我读的书比较少,所以什么也不懂,我还是和平常一样,推车出去卖卖养乐多,自己赚多少花多少,生活过得下去就好。」而在嘉义卖地瓜的小真,为了照顾失智的妈妈,不只卖地瓜还去做临时工,虽然之前也有尝试申请过低收入户补助,但是没有通过,因为妈妈的名下留有房产,加上自己和弟弟也被评为有能力工作的人,所以没有办法通过补助的门槛。
就连无家可归的街友们,也不一定是低收入的补助对象,角落微光共同创办人Verna说:「我近期所接触、辅导的街友总共有12名,但其中竟然高达有10位的街友,无法申请低收入户补助,原因不外乎是他们的亲人有房产、有工作能力,但其实这些亲人,根本与他们已经毫无联系,再加上他们身体的健康状态,都被评定为『有能力工作』的人,但是这些大多数都为年纪老迈的长者(平均约为60岁),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像是疾病无法负荷粗重,或是长时间的工作,再再影响着他们无法寻找到正职的工作。」当身边所接触到的类似个案渐渐增加时,我们发现他们全都不是所谓的好吃懒做者,再经过深入的访谈和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无法申请成为低收入户的真正原因,讲白一点就是因为他们「不够惨」。
「伸出援手」不离不弃,让爱继续
有一句广告词说「生命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其实做公益也是相同的道理,就是要把资源放在最需要、正确的地方,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现行低收入补助的政策,主要是由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1962年所提出「负所得税制」下的福利制度,随着物价上扬与全球通膨的冲击下,政府规定的「低收入门槛」,并未能有效、即时反应当前的社会状况,在实质薪资水准不升反降的情形下,储蓄能力下降甚至透支,出现开始吃老本,而形成所谓的「近贫阶级」(near poor),也随着类似的社会事件和案例,不断发生在你我的身边。有鉴于此,2007年的时候,行政院实施「弱势家庭脱困计划」,也就是「大温暖专案」,还特别设置1957专线,而内政部也在2008年9间推出「工作家庭所得补助」短期性补助措施(俗称近贫专案),试图给「近贫」人口带来政府的温暖,希望能保障弱势工作家庭的消费能力。
但是由于近年来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蓬勃,国民的生活水准和所得相对也随着提高,虽然政府已经不断努力改善这个现象,但实际生活中仍然有不少无法获得补助的「近贫家庭或个人」,他们被排除于社会扶助体制外,无论居家照顾、就医、甚至是生活上,都遭遇极大的困境和打击,因为未达到低收入的标准,公部门单位无法提供补助外,有些甚至还要缴税,让原本贫苦的生活出现更大的困境,成为比低收入户还可怜的弱势族群,形成社会黑暗角落中一段段无声的悲鸣。
我们呼吁社会大众,一同来关心这些生活在灰色地带的近贫家庭,除了可以透过通报相关单位,让他们有机会得到适时的紧急救助,能够度过一时的难关外,也请大家停止对近贫家庭谩骂、苛责和过度的检视,给予多一些的关怀与温暖。但最重要的部份,还是希望政府能适时的调整相关政策和法令,例如在补助门槛的审核时,应考量全户的总人数和总所得,以及申请人的财产作为排富条件,另外,若有同时符合多项现行福利申请要件的对象,应采取择一领取补助,避免有限的资源重复浪费,也要加速完成全台的福利输送网,便于取得适当的福利资源与工作机会,进而帮助到更多需要的对象,让他们能重新迈向稳定的生活,发挥出「不离不弃,让爱继续」的精神,因为在最关键的时刻伸出援手,更能适时解决社会问题,减少社会上家庭悲剧的产生。
善耕云端找公益,服务学习真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