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耕365/为什么我们总是对公益严格 却对信仰宽容

图、文/善耕365

「什么是宗教信仰?什么是崇拜?什么又是公益呢?」1998年创教的台湾「佛教如来宗」创始人妙禅,前阵子收了2辆总价4000多万台币的劳斯莱斯轿车,引发众人热议

信仰与公益的争议事件

「信仰」与「公益」有不少共通点,公益和信仰的本质,都是超越文化、种族国籍,像佛教要传达给人的是「慈悲」,尊重一切生命,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行善积德;基督教讲的是「博爱」,爱一切的生命,当然也要爱护贫困和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单纯就「助人」这个点上,公益与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共通点,而且公益和信仰,2者最终的理想都是劝人为善,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无私,正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善与爱」。

但是过于极端、迥异的信仰,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类似原因,所引发的社会议题并不在少数,像是1996年10月一个轰动社会的事件,就是宋七力宗教敛财诈欺案,其中还爆发1,600万元的政治献金纠纷,引起社会大众对于宗教捐款管理的关注,不过随着案件的官司判决暂告落幕,最后以「宪法保障宗教自由」为由获判无罪后,这个议题似乎已慢慢为人淡忘。

同样是捐款管理上的疑虑,「黑人」陈建州在2009年发起名为「Love Life」的公益活动,并制作贩卖爱心T恤,活动的第2年,当时1件售价580元的公益T恤,扣除制作成本180元,营业税5%(28 元)、营所税25%(75 元)后,却只捐出100元,被质疑财务流向不明、过于商业、盈利,引发舆论争议。虽然他后来出面解释和道歉,但仍未受到大众的支持与谅解,也导致原以爱心为出发的计划,还没成长茁壮就已经先疲弱。

宗教与公益团体有何异同?

因为《宪法》保障人民宗教信仰的自由,法规目的也不是为了迫害和限制,而是想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然而许多因信仰而起的捐款疑虑,经过检方调查后,常因证据不足予以不起诉。妙禅如此、宋七力也是,鬼神之说又无从验证,本来就是非常极端的议题,正反双方都有各自的说法,再加上捐款属于个人意愿与判断,到最后往往不了了之,相信的人恒信之,不信的人也无法改变什么,最后好像只是帮这些宗教团体免费做了一次宣传

宗教团体和公益团体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宗教团体往往是内聚力很高的组织,许多宗教团体内部的人,因为拥有相同的理念和信仰,对于组织领袖的崇敬有着不可质疑的排他性,相对也十分认同组织的各项规定。但实际上,外面人与里面人看的、感受的,总是不一样。

公益旅行家褚士莹在NPOst的专栏阿北私会所】中提到,布雷克麦考斯基(Blake Mycoskie)创办的TOMS社会企业所推行的「卖一捐一」(One for One)计划,强调每卖出一双鞋,就会透过基金会捐出另一双鞋给需要的小孩,至今在超过70个国家已送出6000万双鞋,不但成功完成了行销宣传的目的,还因此变成「做生意也要做公益」的社会企业范例

但如果因为一双双免费的鞋子打垮当地脆弱的制鞋工业或靠卖鞋维生的家庭小店,这对当地人是帮助还是迫害呢?褚士莹强调:当「善心」是你的核心产品时,不论是TOMS生产的鞋子还是各项资助计划,不能只告诉「消费者」捐出的鞋子或赞助的学童数量,还必须允许公众去关心整个过程中的内部管理是否也同样符合正义原则。

在面对各种批评的声浪下,TOMS在2010年底主动跟旧金山大学的经济与国际研究专家Bruce Wydick教授联系,请他的研究团队针对「卖一捐一」成果进行效度评估(参考:被骂到臭头的TOMS鞋,接下来做了什么?),接着做出2项策略上的调整,改变了TOMS原本计划的捐助方法。TOMS做了反省,这是许多成功的大型NGO或社会企业不愿意做的事,更别提许多财务与计划成效不明的宗教团体。

以善心出发,必须公开透明

当然,优质又良善的宗教信仰和公益活动也不少,但为什么对于公益,我们总是如此严苛呢?就因为没有法规的束缚,深怕有一丁点的疏漏就造成有心人士滥用,所以当公益捐款的财务使用与流向发生疑虑时,不论有没有参与捐款的人都会出声评论,甚至没有参与捐款的人骂得更凶。

尽管会有正反双方不同的言论出现,但到了最后,舆论似乎总忘记过程中到底捐出多少钱、有多少人受到帮助,只知道这个公益计划没有把「所有」的款项清楚、完整的用在要帮助的族群上。这一点总让主责人无以辩驳,往往只能低头认错、道歉赔不是,长久下来,逐渐浇熄了人们那股参与公益的热情。毕竟,如果做公益不是要花钱就是要受舆论攻击,那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吧!

也因此,不管是公益团体还是宗教团体,都应该要做到财务公开透明,既然同样以善心为出发,就要清楚说明金钱的流向。且除了重视结果,也更要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诚实坦率的面对大众,才不会沦为私人的敛财工具,让每个人都能安心捐款帮助需要的人,而不会因为这种种诈骗事件,成为做公益时却步的主因

把对的事情做好

社会上许多事或许不「违法」,但乱七八糟、暗渡陈仓,都应该受到公评与检视。公益慈善因其免税的资格受到重视,当然要有接受公评审查的机制,只是面对宗教团体所汇集的「善意」,我们是否能有同样的标准,并且理性讨论?尤其避免过分偏激的宗教基本教义派隐身在各种批判中,恶意攻击,甚至攻击其他宗教信仰人士。如此才能让各方意见更有效、公平的被大众看见。

如果让我们把公益慈善也变成一种信仰,相信每个人都是充满善意的好人,达到「不只做对的事,还能把对的事做好」的目标。如此,当面对捐款机会时,我们是否就能有不一样的思考与选择?

(文章、照片提供:NPOst公益交流站)

善耕云端找公益,服务学习真Easy!